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2月16日> > 总第2989期 > 6 > 新闻内容
妈妈急了:疫情不退,孩子却“自闭”了?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嘟嘟妈妈很着急。她发现1岁多的嘟嘟和别的小孩不太一样:不仅异常安静,动作笨拙,有人叫她,她也像没听到一样,甚至刻意躲避和大人对视。
“孩子该不会患上‘自闭症’了吧?”嘟嘟妈妈带着孩子来到医院。经过医院全面检查后发现,嘟嘟原来并没有患上自闭症,而是出现了感觉统合失调(下简称“感统失调”)。医生还告诉她,发病的原因与嘟嘟妈妈疫情期间过分“洁癖”有关。
怎么孩子养得精细,还养出病来了?

养娃太精细,小心害了孩子
第一次从儿科医生嘴里听到 “感统失调”这个词时,嘟嘟妈妈悔不当初。
这与她过去一年多的带娃方式有关。嘟嘟长得粉雕玉琢,见过她的亲戚朋友们都很喜欢她。但可爱的嘟嘟却很少有机会接受这份爱,因为从她出生,几乎没怎么出过门。
嘟嘟妈妈曾经做过护士,有一点洁癖,加上疫情一直没完全消退,她十分焦虑,生怕孩子一出门,摸到什么东西,感染上细菌。除了女儿用过的玩具每天都要消毒外,她也不愿意让外人过多“逗弄”女儿。甚至为了尽量减少孩子和外界细菌的接触,她把嘟嘟的那张婴儿床打造成了嘟嘟的“全部世界”,高高的护栏让嘟嘟很难自己下床,连在家溜达的机会都少。
一开始,嘟嘟确实很少生病,嘟嘟妈妈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渐渐地,她发现嘟嘟的肢体动作非常笨拙,玩具都抓不起来,1岁多了,总是不愿意站立,而且怯生生的,看到人就非常惊恐。
“幸好发现得早,还可以纠正。” 嘟嘟妈妈心有余悸。
但轩轩妈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儿子轩轩已经三岁半了,还不会说话,胆子也特别小,不敢自己上下楼梯,甚至连毛绒小熊玩偶都不敢摸。同龄的孩子都已经上幼儿园了,轩轩却哭闹着不肯去。
本来就十分焦虑的轩轩妈妈崩溃了,她疯狂搜索相关词条,以为孩子患上了孤独症,甚至在夜里吓得流泪。当她在医院确诊轩轩除了语言发育迟缓,还存在严重的感统失调时,同样感到非常惊讶:我把孩子照顾得这么好,从小到大连感冒都没得过,怎么会有感统失调?
“其实,过度的保护就是一种伤害。”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主任胡继红告诉记者。
原来,轩轩是做了六次人工试管受孕才有的孩子,全家人爱如珍宝。他从小到大出门都是被家人抱着,到快两岁才会走路。妈妈也不让他和同龄的孩子玩耍,因为怕他跌倒受伤,大部分时间,轩轩就在家里看电视。甚至轩轩至今不会表示大小便,一直在用纸尿裤,吃饭也是妈妈喂,他很挑食,只吃鸡蛋、豆腐这类的软食,他不喜欢咀嚼,妈妈就天天给他喂汤泡饭。
“看上去,妈妈是在爱孩子,实际上可能恰恰‘害’了孩子,剥夺了孩子发育感觉统合能力的机会。”胡继红说,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出现感统失调。

玩手机、平板太多,小心孩子语言迟缓
那么?到底什么是感统失调呢?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来自人体感觉系统的信息进行解读和使用的过程。人体通过身体的各个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把这些信息按照功能和重要性进行整理、加工、运算、存储,然后形成一个指令去指挥身体,让身体做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动作,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感统失调就是这个过程中某个环节运行不畅。
“打个比方,大脑相当于一个指挥部,而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感觉系统就是侦察兵,如果长期只有一个侦察兵反馈信息的话,那么大脑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肢体的动作和感觉就不能统一。”胡继红说。
她进一步介绍,人的感觉统合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生命的早期本来就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孩子需要去抚摸物品,体验什么是粗糙,什么是光滑;需要大量的奔跑、攀爬、跳跃,来体验速度的变化、重心的改变以及身体的大动作协调;需要体验各种味道,分清不同物品的味道;需要体验冷热,即使是生病也是一种体验。这些体验看似普通,但都是决定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基础。
“轩轩的妈妈和嘟嘟的妈妈不让孩子乱跑、乱爬、乱跳,不让他们出去和同龄玩伴玩,弄脏了衣服不好,身体不能受伤等。看似精细喂养,实际上很多正常的体验都错过了。”胡继红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正常训练到身体各项能力,是孩子感统失调的直接原因。此外,留守儿童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太多精力照养,长期看电视、看手机,长期暴露在电子屏幕下,也是导致幼儿感统失调的一大病因。
“我们一年的门诊数量大概是2~3万,因为过多暴露在电子屏幕下导致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就有两三千。”胡继红说,这个数字不能不引起重视。“有一些家长以为买一些昂贵的学习机,让孩子看早教动画是在帮助他学习,其实恰恰相反。”胡继红郑重表示,“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交流,给他创造一个有互动的语言环境。”
另外,父母对子女长时间表现出拒绝或否定的态度也是导致儿童感统失调的一个因素,这会造成孩子因自信心缺乏而不愿投入新环境、抗拒新经验;还有,家庭结构缺失或家庭氛围不良、父母对子女施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双方对子女教育观念不一致也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伤害,从而产生感统失调障碍。

多陪伴、多“放养”,是最好的预防
胡继红介绍,目前来说,幼儿感统失调最常见的几种形式主要是:前庭觉不足或过度、视觉统合不足或过度、听觉统合不足或者不明显等。
如果前庭觉不足,孩子会有很多小动作,或者不停旋转;如果前庭觉过度,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僵硬、安静,一点点变化就显得非常惊恐;如果是听觉统合过度,孩子就算听到喝水的声音也会觉得“轰隆隆”的,听觉统合不足,则会对呼唤反应迟钝;视觉统合失调则更多体现在阅读跳行、眼里的字在到处乱跑等问题。
“如果孩子出现了感统失调症状,一定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查,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感统训练。”胡继红说,感统失调的孩子,不但不会自愈,反而会由于身体发展不足,影响到学习、情绪、语言、社交、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比其他同龄人走得更辛苦。3~6岁是幼儿感统训练的黄金期,最好及早进行干预。
那么,幼儿该怎样预防感统失调呢?胡继红建议很简单——适度放养,尽量让他接触、探索真实的世界。
“感统失调容易在0~6岁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实际上感统的培养从0岁就开始了。”胡继红说。
对于襁褓中的孩子,妈妈可以经常给他翻身、或者托起他的脑袋和他对话。宝宝看到的世界不再只是一个天花板,他体验越丰富,感觉训练就越多。1岁以内,孩子每天最好有30分钟的户外活动,一个小时的交流。而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扶着他散散步,多和他说话,用真实的水果、物品让孩子用触觉、味觉、视觉辨认而不是用平面卡片认识物体。每天最好有3小时以上的交流。
3~6岁的孩子,每周最好有2~3次的户外活动。如果实在做不到,可以利用家里的小道具,如桌子、椅子、纸巾筒、小玩具等在家里做游戏,让小手动起来、让小脚踏起来。
“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3岁以内的孩子不要暴露在电子屏幕下,6岁以内的最好每天不超过15分钟。” 胡继红说。以下行为也最好不要出现:孩子长时间以流食或软食为主、长时间喂饭、早期同龄玩伴严重匮乏、孩子早期在封闭的室内久待、户外运动严重不足等等。

家长如何自判孩子可能存在感统失调
1~2岁:该学会爬行时没有爬行的能力、语言发育迟缓、不能呼喊爸爸妈妈、不愿站立或简单行走、看到楼梯等简单的障碍物大声哭闹、见到陌生人惊恐不已。
2~3岁: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坐下来玩游戏并遵守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不能和人进行一些简单互动、比起其他孩子学习新动作十分困难。
3~6岁:不能在社交游戏中有适当的反应、读绘本的时候根本坐不下来、没有规则感,或者异常安静、对陌生环境充满惊恐(家里家具不能挪动一点,甚至鞋子的摆放都不能变)。
胡继红提醒,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出现感统失调,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检查后再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专业感统训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