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1月25日> > 总第2986期 > 9 > 新闻内容
全世界最牛的三块布,竟在湖南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邓魏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
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近日,几场国潮汉服节活动在长沙陆续上演。汉服爱好者们身着各式汉服,尽情展示着“服章之美”。翩跹了千年的曲裾、直裾、襦裙,不同面料打造出各色款式,而这每一款面料中,都融入了华夏人民千年来的生活智慧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本期穿“阅”潇湘,我们一起聊聊不得“布”说的故事。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思就是说: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服饰最基础的是布料,我们如果熟知服饰的历史,就会发现——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三块最了不起的布料都在湖南。
织麻为衣的是谁   在炎帝之前,原始人类已经裸奔了几百万年,进入石器时代后,原始衣物阶段应该可以分为草裙阶段和兽皮阶段。
草裙就是用草木编织的“衣服”。 不过,草裙毕竟还不能算衣服,而且它的缺点很明显:一是容易破烂,二是不太保暖。
草裙不太好,得另辟蹊径。那时的人们对狩猎这活儿已经很熟络了,带皮的肉毕竟不那么好吃,于是就有人学着开始剥皮,兽皮装也就诞生了。
因为后来的农耕生产搞得好,人类的出生率连年攀升,兽皮衣数量已经严重不足,人们又开始打树皮的主意。
经过拍打、浸泡、晒干等工序,树皮的确是可以缝成树皮布。不过,随着植物纤维的氧化,树皮布容易失去韧性,还是很容易破烂。
于是,人们反复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大麻、苎麻这些“天赋异禀”的植物——它们的纤维更加细长,不容易破烂。接着,人们反复试啊试,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织布的方法——采取沤渍、剥离、剖缕、搓绩、纺织等工序制成麻布。
至此,华夏的第一块布——麻布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麻布生产推广过程中,炎帝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礼记·礼运篇》就记载:炎帝“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传说他因为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神农氏的农耕生产搞得好,直接刺激了人类的出生率,也变相地刺激了服饰的发展。
沤渍法早在新石器时期后期就已出现,距今6900年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绳和一段两股麻线,同时还出土了最原始的纺纱工具纺轮。这一切,印证了炎帝时代“织麻为布”的史实。
这些年,尽管“炎帝故里”的争议声不绝,但目前公认的炎帝神农氏安息之地在株洲炎陵。这里的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后,已有1000多年历史,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换句话说,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湖南株洲“织麻为布,制作衣裳”,可以说中华服饰文化由此起源。所以,今天的株洲服饰城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时,就宣称“依托深厚的炎帝服饰文化底蕴”。尽管想得有点深远,但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株洲已拥有专业服饰市场38个,汇聚国内外知名品牌4000多家,年成交额超过500亿元,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由此可见,真的需要感谢中华始祖——炎帝。
一块世界上最古老的布   我们来看第二块很牛的布。
这块布叫夏布,也就是炎帝传承下来的那块麻布。
虽然当年炎帝的衣服已不能再见,但世界上最古老的布——麻布至今依然在湖湘大地上大放异彩。
为什么叫夏布呢? 一说是起源于夏朝,一说是因为常用于夏季衣着。
夏布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和四川等地。因为麻布是一种用苎麻编织的平纹布,而全世界麻布的主产区,就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及四川中部等地区。
湖南位于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合苎麻的生长。
每逢春、秋两季,苎麻收获后,要经过浸麻、剥麻、漂洗、绩纱、成线、绞团、梳麻、上浆、纺织等多道手工工序,才可得夏布一匹。
当然,江西、湖南、四川的夏布风格都有不同,而浏阳夏布名品叫作“鸡骨白”,因为所做出来的布特别白,精细程度成为一时之最,另外染色布比较多。
在湖南,苎麻,是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苎麻价格飞涨,每斤可以卖到七八块钱,在那时绝对是香饽饽。在浏阳等地,许多小镇上还有“麻行”,专门收购苎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麻价开始下跌,慢慢地就没有人愿意种麻了。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们日益推崇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种麻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而且剥麻、打麻都是机器完成,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7年,浏阳夏布被列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那么,浏阳等湘赣一带的织麻技术到底有多牛呢?有资料显示,最早的麻脱胶方法——自然沤渍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很可能也是江西、湖南、四川一带)就已经大行其道。《诗经·小雅》中也有专门记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所谓“沤麻”,就是将苎麻皮浸泡在水中,让它自然发酵,达到部分脱胶的目的——这很了不起,说明至少在周代,麻料脱胶工序已经较为常见了。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麻布,也可辨认出经过脱胶的痕迹。
而到了西汉,麻布的织造水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程度,精细度可以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最著名的素纱襌衣媲美。
神奇的素纱襌衣背后   湖南最负盛名的第三块布,当然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这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素纱襌衣重见天日。
根据考古人员的回忆,当时人们都难以置信,如此轻薄的素纱襌衣竟来自西汉时期!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件衣服仅重49克。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是一件工艺非常高明的丝织品,不可复制!
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某研究所复制素纱襌衣,但成品出来后,重量超过了80克。专家们发现,主要是如今的蚕宝宝吃得太好,肥胖了,吐的丝更粗、更重,自然就增加了所织衣物的重量。
后来,专家们又给蚕宝宝控食,再采用“减肥”后的蚕丝复制素纱襌衣,终于给素纱襌衣织了一件重49.5克的仿品。这一过程耗费了13年之久,而且还是比原来的重0.5克。
其实原因不是出在工艺上,而是出在布料上。
我们综合了很多的观点,三个观点被许多人提及:
第一,跟人类一样,当年的蚕宝宝生活水平肯定远不及今天的蚕宝宝,它们吃不好、睡不香,吐的丝自然细小一些;第二,今天的地球已经远不及当年那么“纯天然”,蚕桑都受过污染,影响了蚕丝的精细程度;第三,素纱襌衣原本的重量不止49克,是因为在地下埋了两千年,在结构上有了变化,重量变轻了。
素纱襌衣的横空出世,足见2000多年前的湖湘大地就是服装高地啊!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一直到今天,中国的蚕生物技术和蚕丝多功能开发利用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国绝对领先欧美的53项硬核科技之一。而湖南自古就是农桑繁盛的乐土,至今仍被业界称为蚕桑科研强省。
另外,据中国蚕业区划评定,湖南省为全国最优蚕茧生产区之一。
除了素纱襌衣,湖南还有很多布料也名扬四海: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苗绣、土家织锦一同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湖南的艺术名片与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