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1月25日> > 总第2986期 > 10 > 新闻内容
湖湘布衣:“金木水火土”里藏着家国情怀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现在很多人喜欢购买、穿戴国外的奢侈品不同,从西汉的丝绸之路开始,当时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如波斯、罗马、印度等国的贵族们都以穿着中国产的丝织衣物为骄傲。中国的丝绸就是当时全世界的奢侈品。
至今,人们常用丝绸织品中的绫罗绸缎来形容一个人穿着的华丽与富贵。而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中走来的中国先民,运用自己的劳动智慧,生产的不仅仅有丝绸,还有棉布、麻布、织锦、蜡染布、蓝印花布等各种各样的布,它们从山水中孕育,经由当地人的智慧和巧手,把人们打扮得或花枝招展,或雍容华贵……华服从此变得多姿多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美丽。
而这些化身华服的布,带着中国古代哲学“金木水火土”的气息,在途经湖湘大地时,还充盈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让人感叹不已。
湘绣原来姓“金”
“穿金戴银”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不算稀罕事。
古人们也早早就有了“穿金戴银”的想法,但那通常只有贵族才能实现。
有研究显示,中国古代丝织物加金约始于战国。晋代陆翙《邺中记》记载,后赵国君石虎出猎时就穿金缕织成的合欢裤。
还有些古人穿着“金缕玉衣”下葬,只为求来世再生。2006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风篷岭西汉墓中,考古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了一些金缕玉衣的残片。
到了现在,织金、烫金、印金等技艺在越来越多的布料上展现。湖南的湘绣也有一种“盘金绣”,用金丝捻线绣制出美丽的花纹,又称“平金绣”。
由刺绣艺人胡莲仙和儿子创立的“吴彩霞绣庄”,于1898年在长沙市司门口开张,这是长沙第一家专门自产自销湘绣的绣庄。它的出现,标志着湘绣正式走上了商品化道路。
1988年,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在注册第一个湘绣商标命名时,想到了“吴彩霞绣庄”,以“彩霞”二字入名,再冠以“金”姓,成就了中国驰名商标“金彩霞”。
“金彩霞”作品不仅多次荣获国内外奖项,还被作为国礼由国家元首外赠。
差不多同时,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湘绣服装生产部。
“现在主要以服装高定为主,如手工刺绣旗袍、婚嫁喜服、真丝刺绣睡衣、睡袍等。”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作人员王心一告诉记者。
为了一棵桑树,
楚国开战了
公元前139年,25岁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踏上了西域的征途。他可能不会想到,一次看似惯常的出访,却成了影响人类历史几千年的“丝绸之路”的开端。从此,欧洲、西亚和中亚的人们开始抛售宝石、玻璃器换取中国的丝绸、茶叶等。
中国纺织纤维的代表丝绸开始成了国外的奢侈品。
“马王堆汉墓出土、现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素纱襌衣告诉我们,中国当时的丝绸有多棒。”深圳技术大学教授王树金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王树金曾任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简帛、服饰及陈列展览,出版了专著《马王堆汉墓服饰研究》。
好的丝绸源于好的蚕桑。专家们鉴定出马王堆汉墓出土丝都属于桑蚕(家蚕 )丝纤维,而且蚕丝极细,说明当时长沙地区桑叶质量很高。
“正因为桑叶对于养蚕的重要性,古时的楚国曾因桑树与吴国开战。”王树金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天,楚国边境的一个妇女外出去采集桑叶,在吴楚两国的边境线上发现一棵桑叶茂盛的桑树。就在这时,吴国的一个妇女也因采桑叶发现了这棵桑树。
两人因此发生了争执,并从口水战演变成了“女子单打”。随后双方的家人、村庄、军队都卷入了进来。吴王僚下令让堂兄弟公子光率领大军出征楚国。吴楚战争全面爆发,历史上称之为“争桑之战”。
左手蜡染+右手爱情=拥抱幸福
选择布料、画图、上蜡、冷水浸泡、染色、水洗、去蜡、晾干……布依族男子王曜没有想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沱江边开一间蜡染店会让他遇到自己最美的爱情。
在湘西,人们发现了蜡染所需的重要原料——蓝靛,从而慢慢汇集了众多染布坊,并形成了一个大产业。上世纪50至70年代,湘西各地有几百家染坊。
2003年冬天,兜里只有350元的王曜来到沱江边,用对蜡染坚定的热情感动了善良的房东阿婆,开了自己的蜡染店。
2005年,在吉首大学就读的袁熔为毕业论文课题寻找资料时,找到了王曜。同是蜡染爱好者,又都有画画功底,两人志同道合,美丽的沱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二人结婚后,开始着手蜡染新产品的研发。袁熔学的是美术教育,她把现代的一些美术理念融入到了手艺当中,经常帮助王曜想创意。
2019年,王曜的19幅作品登上了法国、荷兰、比利时、美国、德国等5个国家的邮票,并在5个国家同步发行。
同时,夫妻二人把富含苗族文化内涵的图案制成蜡染布匹,再制成旗袍、长裙、短裙等销售。“我们的衣服参加多彩贵州民族元素休闲服饰大赛时获得了金奖。” 王曜告诉记者,“蜡染衣服生活款售价1600~3000元,高定礼服售价在1万元以上。”
如今,他们当初小小的蜡染店,已变成三层小楼。王曜也成为了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
战火中,湖南纱厂捐15架飞机抗日
有观点认为,五代十国南楚时,植棉术传入湖南,长沙有了棉纺织品的生产和交换。到清代中叶,长沙经营纺织品的商号增多,但多系前店后坊,一口染锅,两条踩石,规模甚小。
1904年,长沙开埠后,洋行林立。1912年,时任湖南都督府参议吴作霖提出“痛外货之充斥,生民之穷困”,申请创建纱厂。这就是位于长沙银盆岭的裕湘纱厂(1913年称湖南第一纺织厂)。
1933年,裕湘纱厂达到鼎盛时期,仅这一年就生产棉纱2.7万件。所产棉纱分为“君山”“岳麓”两种商标,销往省内外。当时,3000余名工人分日班夜班,按周轮休。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第一纺织厂还生产过军布。
据湖南省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1943年1月,湖南第一纺织厂员工捐献飞机15架,全体员工后又捐薪两个月,合计20万元慰劳参加“常德会战”的将士,后来又提供军布300余万匹,既表现了该纺织厂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显示了纺织厂的经济实力。
2009年,长沙市政府斥资上千万元,重修裕湘纱厂老门楼及部分建筑,使之成为潇湘大道一处亮丽的工业遗产。前不久,湖南卫视的新综艺节目《欢唱大篷车》就在这里启航。
纱厂纺织车间的机器轰鸣声早已消失在时空尽头,取而代之的是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长沙的欢歌笑语和人间烟火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布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实际上,一方水土也养育出了一方布。
在三湘大地这个多民族的居住地,不同的民族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生产出不同的布。除了人们熟知的湘绣,还有花瑶挑花、苗绣、土家织锦、桃源刺绣、大布江拼布绣、瑶族织锦、侗族织锦……
在邵阳市隆回县,花瑶姑娘将绣品针线随身携带,利用劳动的间歇时间挑花。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树林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挑花姑娘们。有人曾统计过,一件筒裙挑花约有30多万针,累计需180余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在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土家织锦,同广西壮锦、云南傣锦、海南黎锦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少数民族织锦”。龙山县的土家织锦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内外市场。
前不久,湖南女子学院的大学生们把侗族织锦与现代服饰结合设计的服装,在2021年湖南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湖南女子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带头人肖琼琼告诉记者:“侗族先民在自己族群的每一次定居、迁徙、战争等活动中,都会把这些经历用树皮、树叶等纤维织成的纱线组合起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符号,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侗锦。我们挖掘它的故事,希望更多的人听到。”
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周利群肯定地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