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1月04日> > 总第2983期 > 5 > 新闻内容
周佩玲:36岁“跳槽”当记者,情系民生解民忧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炜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档案
周佩玲,1964年出生,主任编辑。1994年调入益阳日报工作,先后担任晚报部主任,专题专刊部主任、民生新闻部主任。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先后有30多篇作品在省级以上评选中获奖。2010年获湖南省第十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15年获评湖南省先进工作者(省级劳模)。
10月29日晚7时许,益阳日报社。
窗外,华灯初上将冷冷的夜一点点照亮,室内,57岁的周佩玲却无暇顾及,心急火燎地吃了几口饭后,又一头扎进了文字海洋里,赶着校稿。
身为报社民生新闻部主任的周佩玲,其实不用这么累,毕竟,再过三年,她将正式退休。而在更早前,单位领导出于关心,已将她的工作任务减轻不少。
只是,一旦闲下来,周佩玲就坐不住。“工作减负不减责,做记者的,忙点挺好。”

从豆腐问题关注到食品安全
少有人知道,曾荣获“湖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的周佩玲,在工作之初,却是当地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这一呆就是7年。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文字的热爱,直到1994年,她才“跳槽”到益阳日报社。
“一开始是在报社资料室,工作了6年。”那时候,周佩玲的工作日常是整理资料,收发报纸。可稍有空闲,她便进入“充电”状态——研究不同稿件的文体格式,查阅记者写稿的表述方式,直到把方法“吃”透,又不厌其烦地反复练笔。再往后,她尝试独立采写,随着自己的名字在报纸上“露脸”的次数越来越多,她终于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2000年,周佩玲在记者岗位正式“转正”。这一年,她年满36岁。
自打进采编部起,周佩玲就没想过要“倚老卖老”,相反,她感受更深的,却是忐忑。“我是学医的,别人都是新闻科班出身,就算是刚来报社的新记者,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也都比我足。”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周佩玲付出的努力远超别人想象:白天,她频频向“大小老师”请教写作技巧,报道刊登后,她常比对自己的原稿,从中找差距;到了晚上,待将孩子哄睡后,她又开启工作的“下半场”,一心打磨文稿。那时候,每天忙到凌晨三四点已是工作常态。
回首21年的新闻生涯,周佩玲的“硬扎”报道数不胜数。但最让她津津乐道的,是发生在2004年的一件“小事”。
据周佩玲回忆,当年7月,她在当地农贸市场走访时,看到散装豆腐销售过程很不卫生,便觉得不对劲。“豆腐家家食用,这样的豆腐能吃吗?”很快,她意识到这是一件事关食品安全的大事。
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此,周佩玲立即展开调查,两天后,益阳日报社重头推出深度调查报道《散装豆腐能放心吃吗?》,一时间引起强烈反响,但她的调查并未就此停止。
销售豆腐时,现场脏乱不堪,豆腐加工过程又会是怎样的场景?想到这,周佩玲又开始了长达一周的暗访行动,在暗访了20多处豆腐加工场所后,再次推出报道《豆腐加工场所卫生令人忧》,揭露了一个长期以来被主管部门忽视的食品卫生盲点。
周佩玲说,见报当天,当地卫生监督部门迅速行动,并对全市豆腐加工场所全面整治,一举取缔19家无证经营作坊。此后,《各方人士为放心豆腐进言献策》《百姓呼唤品牌豆腐》等7篇报道连续刊发,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批示各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并着手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整合资源,在中心城区建起规模化、标准化的豆腐加工场地,让百姓吃上放心豆腐。   

做敢担当有情怀的“新闻人”
“勇于担当,敢于揭露假丑恶。”这是周佩玲对民生记者的深刻认知,这些年,她也一直用行动在践行。
2005年8月的一个晚上,周佩玲正值夜班,突然,一名旅客来电反映,从火车站坐摩的去亲戚家时,遭到车主抢劫。“火车站每天有大量旅客进出,被摩的宰客、抢劫的绝不止一个。”想到这,周佩玲决定一探究竟。
次日晚,周佩玲提着行李包假装从火车站出口走出。不远处的车站广场,已然停了数辆“摩的”。人还未走近,远处已传来众多“摩的”师傅的吆喝声:“你去哪里,先上车!”“坐我的车,(收费)可以便宜点!”
“去桃花仑。”周佩玲操着一口长沙话,随意坐上了一辆“摩的”。
那时候,智能手机尚未流行,更别说有手机地图导航。结果,“摩的”师傅载着周佩玲绕城区一大圈才把她送到目的地。一问价格,“35元”,比的士还贵几倍。
由于没有录音笔,又不便做笔录,一次的体验采访是远远不够的。
之后的几天,周佩玲又多次乘坐“摩的”进行暗访。有次,因急着套话,问的问题也多了起来,这一度引起对方的警觉。“你问这么多干嘛?你是干嘛的?”好在有惊无险,最终,一篇题为《单摩载客问题重重》的体验式报道很快刊发,并促成了有关部门对“摩的”“宰客”现象进行彻底整治。
采访中,周佩玲也谈到了对新闻采访的理解。“新闻采访应该要体现人文情怀,要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去采访。”
曾经有一年夏天,周佩玲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称,当地一位80岁的老人身患重病,被子女遗弃长达两年多,家人每天送一顿饭后就不闻不问。
得知情况后,周佩玲顾不上午间吃饭,立即赶赴现场。只是,那是一个老居民区,很难找,加之举报人一时没联系上,她在烈日下找了一个多小时,才在一处地下场所发现老人。但现场的一幕让她感到惊愕。
“光线很暗,空气里有股难闻的异味,老人就躺在地上的草席上,没有被子。”当天,周佩玲通过向附近居民多方打听,最终见到了老人的儿子。一番细细交流后,她才知道老人有三儿三女,但女儿都远嫁外地,儿子,两个是下岗职工,一个在外打工,家里条件都不好。
可在周佩玲看来,这些都不是子女遗弃老人的理由。为此,她于次日刊发了通讯报道《崽女一群,八十老人无人管》,很快引起强烈反响。最后,经市妇联、市老龄委和辖区派出所及时干预处理,老人重新回了家。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现在对记者完成采访报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除了文字还有音频、视频。这就要求传统纸媒记者在采访时要学会灵活运用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让自己的采访报道随着时代发展作出及时、准确的转变。”周佩玲坦言,相比于接受能力更强的年轻记者,自己即便年龄不占优,也不打算“服老”。
“反正我还会跟以前一样,不摆架子、端正态度,虚心向年轻记者请教学习,只有这样做,哪怕步子迈得小一点,那也是在前行的路上。”周佩玲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