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1月04日> > 总第2983期 > 14 > 新闻内容
97岁拿下诺贝尔奖,不放弃的人生从不止步
新闻作者:罗畅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糟糕的原生家庭并不影响他考入名校
1922年约翰·古迪纳夫出生在美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耶鲁大学宗教史的学者,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然而,高级知识分子结合的夫妻并不等于生活幸福。约翰的父母相处得极其糟糕,经常争吵和打架,并且把他当成出气筒,家庭氛围无比压抑和紧张。
用约翰的话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家庭温暖的缺失,不但让约翰倍感冷漠,梦里常常有被遗弃的恐惧,在与同学老师交往的过程中也缺少应有的自信,只有一条名叫麦克(Mac)的狗,是他最亲密的玩伴。
7岁时,约翰出现了严重的阅读障碍。如果不用手指点着读,就读不成句子,把字看颠倒或跳行、掉字,很难理解读物中的意思。
这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不协调引起的神经行为疾病,是学习障碍的一种,发病率为5%~18%。理论上,这种疾病是可以通过行为干预、神经系统功能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正的,然而,糟糕的家庭环境里,根本没有人关心约翰遇到的困扰,这使得他无法继续读书、上课,甚至在教堂中做礼拜都无法正常进行。
但对知识的渴求,让他选择克服困难。课文读不懂,他就把它们抄下来;一个概念一时理解不了,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去思考。
“我阅读起来很困难,但最终还是自学了阅读和写作。”约翰后来回忆道。
12岁,约翰被送到另一个州的寄宿制中学就读。离开了冷漠的家庭,约翰的状态好了很多,更加开始奋发读书。然而,在高考前夕,约翰正为前途冲刺时,却传来父母离婚的消息,一个形同虚设的“家”也没有了。即使如此,他顺利地考入了父亲任教的耶鲁大学。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只给了他35美元。其时,耶鲁大学每年的学费大概是900美元。约翰只好利用暑假给人洗车和送报纸挣钱,攒足了学费。入学后,约翰每周工作21小时,夏天则去给富人家的孩子补习功课,再加上奖学金,约翰养活了自己。
凌乱的时代阻止不了他学成跨界精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翰和同学们一起应召入伍,成为一名气象兵,驻扎在亚速尔群岛。
气象兵,是二战时期美国的新兵种,负责计算战术飞机预计飞行时间、抵达时间等,非常受盟军重视,约翰也表现得非常出色。    尽管当时喷流还没有被发现,约翰还是计算出了对战争至关重要的航班预计到达时间。一次,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专机从位于纽芬兰斯蒂芬森的空军基地起飞,在约翰预计到达时间的6 分钟内安全在巴黎降落。
在亚速尔群岛,怀特海的著作《科学与现代世界》成为了约翰的枕边物,也成为了引导他走向科学研究的领路人。
二战结束后,约翰以上尉军衔退役。1948年,在迈尔斯教授推荐下,约翰获得了到芝加哥大学深造的机会,这一次学习对约翰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此念念不忘老教授的恩情。
到芝加哥大学报到时,24岁的约翰遭到登记员的质疑:我真不明白你们这些老兵,难道不知道凡是在物理学上有过重大成就的,在你这个年龄就已经做出了成绩了吗?你现在还想重新开始?
约翰听了,不卑不亢回答道:世界上有像兔子一样跑得快的动物,也有像乌龟一样跑得慢的动物,既然选择奔跑,就不要在乎快慢。
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约翰考得一塌糊涂,门门功课不及格。幸运的是,他的导师并没有质疑他,而是对他说:“聪明人一生只做两件事。第一是找到一个问题,第二是把问题解决掉。”这句话约翰铭记终生。
这位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齐纳二极管”的发明者齐纳。
在齐纳的悉心指导下,约翰在1952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无论年龄多大依然在追逐梦想
毕业后,约翰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从事固体酸性研究。24年间,约翰制定了许多基本的磁学规则,并与日本学者金森顺次郎共同提出了“古迪纳夫-金森法则”。
对于一位科学家而言,这已经卓有成就,但他没有就此止步。
1976年,约翰的研究经费被砍,于是他转到牛津大学工作,此时他已经54岁。在这里,他才开始真正进入电池研究领域。很快他发现了钴酸锂(LiCoO2),解决了早期锂电池容易爆炸的问题。
但牛津大学有一个强制性规定,要求所有在校教职工65岁必须退休。1986年,时年64岁的约翰并不服老,为了继续在科研世界里遨游,他转去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随后,他陆续发现了锰酸锂(LiMn2O4)、磷酸铁锂(LiFePO4),促进了锂电池安全性、稳定性和商业化。正如诺贝尔化学奖给他的颁奖词:他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
摘得诺奖后,约翰照常生活和工作。每天,他依然穿梭于实验室,和助手们一起研究新能源。他说:“我研究故我在,这是我生命的终极意义。”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场长跑,显然,约翰的开跑并不理想。他毫无优势可言,还遭遇着原生家庭、自身疾病、时代环境等等困扰;在途中,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老师的鼓励引导给予了他莫大的动力,一路冲破重重阻挠,打怪通关,成功登顶含金量最高的科学高峰,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不竭的源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是齐纳教授教给他的方法,鞭策着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永不放弃。当下的家庭中,类似约翰的遭遇几乎不可能再现,但家长们依然忧心忡忡,害怕孩子出现一点点失误、遭遇一点点弯路,却忽略了孩子心中是否已经生成了原动力。长路漫漫,征途上不会永远只有阳光雨露,当暴风雨来临时,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如何继续前进,或许是比只顾埋头赶路更重要的命题。
播一颗梦的种子在心中,无论路多远、山多高,只要出发就能到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