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10月28日> > 总第2982期 > 8-9 > 新闻内容
别出心“裁”:从魅力三湘看服饰百年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霓裳如梦,襟带天地。”
华服之美,美在何处?数千年的华夏衣冠,沉淀出繁复美丽的万种风情。
在灿烂的中华服饰的变迁中,湖湘服饰文化也有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近百年间,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服饰潮流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魅力和光彩,传统和现代,经典和复古……一裁一剪,一针一线间蕴意着无穷的想象和智慧。
第一次变化 湖南人的时髦和讲究
清末民初,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中华服饰款式陷入了混乱,有人不愿脱长袍,有人西装革履,有人设计旗袍、中山装,有人改良旗装……
这是华服体系崩后第一次服饰大变化。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晚期,是近代妇女服饰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总的看来,这时的服装,以西式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
风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家族三代从事旗袍制作的长沙铧服旗袍定制主理人舒铧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随着旗袍的发展,当时的旗袍制作出现了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两大流派。
舒铧说,因旗袍的发源地在北京,所以在最初阶段,融合汉族元素立领、左右两面开衩等特点的改良旗袍称之为京派旗袍;后来,由平面裁剪改为立体裁剪,增加腰身等时尚元素的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成为一种服饰风尚,并且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京派旗袍。
“我外婆告诉我们,上世纪三十年代,女性不分年龄几乎都爱旗袍,都穿旗袍。大街小巷,都能见到身着旗袍的女性。”舒铧说。
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
当然,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更多的服装款式经裁缝们的妙手披在女士们身上。比如,1938年长沙《力报》刊载的郭维麟《湖南人》,记录了长沙城里曾刮过一股“耐梅装”风。
“耐梅”是指当年的电影明星杨耐梅。她所穿的一件服装衣薄如蝉羽,长不逾膝,下无裙裤,在当时引起轰动,影迷疯狂追逐。
文章说:“湖南人爱新鲜,又爱时髦。不过新鲜与时髦的时间性很长,倒是一个特点。例如六七年前杨耐梅曾到过长沙一次,堂堂电影明星,自然要哄动一时。而至今长沙还流传着所谓‘耐梅装’的时装和烫发的式样。”
湖南女人们衣着时髦,湖南男人们着装讲究。
在80多年前,同样在长沙城,只要是出门应酬,不论老少,男子必穿马褂,尽显长沙男人“国民礼服”的时尚。
记者在长沙市档案馆翻阅《民国长沙市指南》一书中看到,长沙人讲究穿着,可谓由来已久。“‘只重衣衫不重人’。则知长沙人之衣服,比较饮食居住,尤为重视。”当时,学校教职员及军官却大都喜欢着西服,故长沙开设的西服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长沙第一家西服店叫“同森祥西服店”。老板阿昌是时任湖南都督汤芗铭为方便长沙城内洋人们制作服装,特别邀请来的上海同森西服店的技师。
此后,长沙城内具有规模的西服店有华义昌、徐鸿泰、德润身、益身华、楚楚、楚兴(以上抗战前开业)及华大同、丽都、怡和、公道、升昌等20余家,小型夫妻西服店更多,人称长沙帮。当年在八角亭、东长路、司门口一带为西服店集中之地。
第二次变化 从“质造”到“智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第二次大变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旗袍、西服等服装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消匿,中山装,以及外来的列宁装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而女性服装一定程度上继承清朝、民国风格,衣领系扣对襟系扣。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在那个贫穷而节俭的年代,中山装则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大家的正式服装都是中山装。因此,当时被称为“中山装时代”,这是中山装全社会普及的最高潮。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位于长沙解放西路登隆街口的“九龙服装厂”曾是长沙,乃至湖南的一大成衣品牌,也是长沙人买档次较高的服装首选。行人在人行道行走,都能听到车间里缝纫机缝制衣服的机器声。
今年61岁的长沙人高燕就是原“九龙服装厂”的职工,回忆起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她的话匣子“哗”地打开了。
“那时,男装就是做中山装和西装,女装就是列宁装、衬衣和学生装,只有这几种款式的衣服。当年厂里裁缝师傅做出来的衣服不用熨烫就‘有棱有角’,尤其是中山装胸前两个口袋的地方要做得‘立和挺’,我们当时叫‘奶胸’。这个技术全靠裁缝师傅的手艺。那个工艺好复杂,一针不过关都达不到那个效果。”
因此,老师傅们把这门手艺当成了“独门绝学”,严防死守,防徒弟们“瞟学”。
高燕还记得,在长沙城里,当年有一个叫杨传红的裁缝师傅有一手绝活叫“以眼量尺”。
“他做衣服不用量尺,只要看你两眼就把你的身材尺寸‘量’得清清楚楚了。”高燕说,请杨师傅做衣服不仅要排队,还要好酒好饭伺候。
有一年,高燕请杨师傅给父亲做一件呢子中山装,先是花了80元的大价钱,再把杨师傅请到家里吃了一顿饭,临走还送一条烟。几天后,他父亲就穿上了一套“威武漂亮”的中山装。
爱穿、舍得穿又把衣服做得好的湖南人,成就了一批当年在全国都响当当的服装企业。除九龙外,长沙第一服装厂、“英姿”、“培罗蒙”等服装企业品牌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服装工业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几大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湖南人衣着也基本不离本土产品。
原“长沙培罗蒙服装厂”老裁缝、62岁的贺建平还记得厂里组织他们“大练兵”的经历。“要求30分钟生产出一条裤子,50分钟出一件衬衣,我还记得我当年拿了大练兵的第二名。”
更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九龙服装厂就向加拿大出口坚固呢男长裤。
1981年,长沙九龙服装厂名牌产品“九龙真丝绸缎时装”成功打入欧美服装市场,创造了湖南服装从“质造”到“智造”的一个巅峰时段。
第三次变化  湘派服饰求新求变
时间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让中国人的服饰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服饰的劲头被西式服饰压倒。巴黎时装,米兰服饰,美国牛仔装……但凡有一国服装流行新潮,就很快会在我国大都市汇融。
“牛仔服”“健美裤”“连衣裙”“喇叭裤”“超短裙”“夹克衫 ”等不时兴起全民热潮。
女性总是引领着潮流。
1993年夏天开始,贝贝裙风靡神州大地。它无领无袖,腰节线以下有一圈细密的折裥,腰带束于身后。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时装就花样翻新地抖出各种卖点:闪亮,斜肩,花卉以及荷叶边。
这一时期,港台影视剧对大陆影响深远。袒胸露背不再被非议,反倒成为时尚。年轻的女性们争相着“吊带衫”,既是为了贪图夏日凉快,也是为了展示窈窕身材。
经历了10多年外来服饰的冲击,20世纪末的人们再度关注中华本土民族性的服饰:旗袍加入了镂空领型的设计,将现代服饰工艺与传统风格融合;湖南最有特色的蓝印花布重新披在窈窕女子身上,尽显东方迷人风采;以传统吉祥符号为图案做服饰面料的中装也悄悄地在都市中流行起来……
在中国,服装款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情调和主题,服装企业也在湖湘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芦淞服饰城开始起步了。株洲,这座交通枢纽上的工业城市,依托炎帝服饰文化底蕴,最终蝶变成了“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在这里,聚集了世界最时尚的款式,并以最快速度流行于三湘大地甚至五湖四海。
在湖南,益阳“益鑫泰”一句“中国人的面子”,湘纺跃出“中国虎”,让湖南人激动了好多年;娄底的“波月”西服更是与当时的雅戈尔、杉杉等同列为“全国十大西服品牌”。
随后,一批民营服装企业发展壮大,涌现了风景缘、圣得西、天剑、忘不了、超世、派意特、诗燕、远东等一大批湘派服装品牌。
那么,如何结合传统与时尚,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着装需求呢?湘派服饰们一直在求新求变。
像“忘不了”服饰在号称中国时装摇篮的上海东华大学设立研发中心,从研究人体学入手来设计服装。湖南忘不了万德融和服饰集团董事长刘佳玟介绍,在生产工艺中,“忘不了”服饰有严格的操作流程:一套服装必须经过247刀流线型剪裁、220道缝制工序……确保产品“零缺陷”。
“真正意义上版型好的衣服,一定是兼顾到舒适的。”刘佳玟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遵循着西方理念中的“得体”,觉得硬挺、修身的商务装,才是成功职场人的标配。但是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恰到好处的穿衣之道、不紧不慢的处事态度,似乎更具独特魅力。因此,该企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开始钻研服饰的“舒适”。
以做西裤起家的“圣得西”服饰也开始融中西方文化“剪裁”潮流。“圣得西”服饰副董事长罗子晗介绍,“圣得西”改良了西裤版型,创造了仅重213克的轻单西,获得了国家专利10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轻’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服饰的至高追求,这是东方的服饰美学,‘打造面料轻雅、款型轻简、点缀轻灵、搭配轻松、打理轻便的‘五轻’是我们服饰品牌设计的创意核心。”罗子晗说。
第四次变化 私人定制日新月异
进入21世纪,中国人的服饰迎来了第四大变化。在这个时期,人们穿衣打扮追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来概括时尚潮。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人们的服装观念不断更新迭代,穿着的社交功能也开始逐渐凸显出来。
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是与别人“撞衫”。她们对于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对女人来说,衣服就是‘战袍’。现在年龄大了,身材没以前好了,商场里看得上的衣服穿不进,穿得进的又看不上,后来我就开始穿定制服装了。你喜欢的款式都可以量身定制,面料还可以任选,比较符合我的要求。”姜女士是某企业的高管,她告诉记者,像她这样有定制需求的同事不少。
可见,女性对服饰的追求不单单是品牌了,而是服装个性化、时尚化和合体度的需求。
过去量体制衣的裁缝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成为高级的代名词。从最初的袖口绣字、量体选款到如今的一人一个版型,服饰的私人定制开始兴起。
今天,在长沙鸿铭中心商业街,一条并不算长的街上就聚集了包括婚纱、西服、旗袍等不同的私人定制馆近十家。在这些店家中,单价从数千元至十余万元的定制服装比比皆是。
长沙铧服旗袍主理人舒铧表示:“私人定制讲究的是独一无二的体验感,这除了款式的独一无二,更重要的是定制这一过程的独一无二,在高端私人定制市场上,线下店拥有绝对优势。”
但以做制服起家的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意特”)在服装定制方面却开始“触网”。2014年,该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出了“专属”的智能化柔性生产系统。
“客户不需要到公司来,只需通过我们搭建的网上个人快速量身定制平台,便可和我们的设计师沟通。”“派意特”总经理钟志红介绍,在这个平台上,服装的版型、面料,甚至线缝的颜色等都可以选择,网络平台将这些数据同时传送给GST、MES等系统,然后再进入生产环节。
“这样一来,打破了个性化服装不能流水线生产的限制,定制衣服也可以像批量生产的衣服那样流水线生产。”钟志红介绍。
有限的市场范围内,线上和线下,谁更有竞争力?一切还需拭目以待。
星城私人定制行业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长沙私人定制主要集中在男士衬衣、男士西服、旗袍等品类。“在过去,私人定制的常客是高端商务人士,而现在,为了一些重要场合,如婚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定制,这是私人定制客群在逐渐扩大的一个原因”。
伴随服饰定制化而来的,是手工制造热潮的掀起。许多手工色彩以及民族风情的元素奔向服饰之上。比如,中华龙图腾、汉代帛画、湘绣等等,给服装款式增添了不少设计感。
在国门之外,中华传统服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受到各国时装艺术设计大师青睐,而在新世纪之后,“中国风”更是席卷全球。时尚杂志《JOYCE》的专题作者简 ·威瑟斯如此评价这场“中国风”:“这股东方的潮流因力量的转移而将改变二十一世纪的模样,这股来自中国影响的震荡绝非巧合。”
自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人开始认识范思哲、路易威登、迪奥……而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得各类时尚资讯变得更畅通无阻,中国人的穿着不再同从前那么有“特色”了,而是真真正正地融入并影响了国际化的时尚浪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