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9月09日> > 总第2976期 > 8 > 新闻内容
是胆大心暖的医生,更是三孩时代产科担当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 记者 张秋盈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脾气很好”“温声细语”“雷厉风行”“总是没时间”,这些互相矛盾的词是张卫社女儿和学生用来形容她的。在媒体报道中,她又被称为:生命源头的守护人。
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产科主任、湖南危重症产妇治疗的专家,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张卫社从事危重孕产妇的救治及早产的综合治疗已有25年。她负责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获医疗新技术奖2项,是湖南省乃至全国产科医疗界举足轻重的专家。
关于张卫社的报道汗牛充栋,关于她如何挽回一个又一个濒危生命的故事广为流传,一些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孩子更见证着她的医者仁心。不过,面对这样一位卓越的女性,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她是如何从一个胆怯的农村女孩,一步步攻克临床问题和科研难关?在每天工作15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的职业生涯中,她前进的初心和动力是什么?又是如何身体力行,影响一个又一个后来人的……
胆大心暖的女医生
张卫社出生于河南确山,因母亲多病,立志学医。
1994年,她考取了湘雅医学院研究生。1997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留在湘雅医院产科工作,从住院医生干起。那时,张卫社会在手术室里守一晚上,一直等到病人心率降下来为止,病历也写得最好,手写的病历本上病史记录全面,对病情变化跟踪紧密。两年后她成为了主治医生。
外人看来,产科是医院最有“喜气”的地方。然而,这里也是最忙碌、责任最重的地方——毕竟一名孕产妇就是两条生命。
从主治医生开始,张卫社就格外胆大:别人不敢接的危重产妇,她敢接;别人不敢下的判断,她敢下。
2010年的一天,早晨7点,一位临产妇女转院到湘雅,怀的是一对双胞胎,第一个宝宝已经看到头了,顺利生产后,胎盘也出来了。张卫社马上察觉异常,一边嘱咐护士千万不要动产妇,一边致电相关同事在手术室里等着,立即给产妇做手术。
果然,她一摸,第二个宝宝没有在产妇宫腔里,已经被“挤”到了腹腔。这时,如果不尽快手术,那么孩子有可能会窒息而亡,产妇也会大出血。
“产科对时间要求很紧迫,最好是5~6分钟之内把宝宝生出来。”张卫社说,那天,她立即行动,只用了6分钟就把第二个宝宝“拿”出来了,孩子和妈妈躲过一劫。
类似的决断还有很多:一花季少女被紧急送院,肚子鼓鼓囊囊,内出血严重,推进手术室时,因病情突然,病人情况特殊,没有患者家属,也没有人签字。众人六神无主时,张卫社拍板决定:马上手术!
高龄孕妇彭英,通过试管婴儿怀上双胞胎,妊娠36周时出现全身不适,直至发展成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测不出才来到湘雅医院产科就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引起肝衰竭,如果凝血酶原百分率(PTA)<10%并伴有多器官衰竭,医学上通常认为患者死亡率几乎达到100%。”张卫社说,最终,她和同事们采用不增加任何肝脏负担的方法成功为患者终止妊娠,并在术后最短时间内与感染科联合开展了人工肝支持,最终母子三人转危为安。
  “我的性格是,只要你见了我,我就要尽力帮你解决问题。”张卫社说,“只要对病人好,我们就去做,不要老想着保护自己。”
“再麻烦的疑难杂症,她都照单全收。”张卫社的学生、湘雅医院产科医生彭巧珍说。在全省的危重症产妇转诊群里,张卫社接诊的都是那些病情最复杂、最危重的病人。就连她的学生,也往往接的是最重的活。
除了无条件接收危重病人,张卫社对病人的耐心和关怀也常常令彭巧珍感叹。查房时,当张卫社把手放到产妇的肚子上,产妇总会说:“张医生,你的手让我觉得很温暖,一点都不压迫。”
“所以,我们也逼着自己耐心一点,当产妇紧张的时候,就要耐下性子安慰她们,而不是冷冰冰的看病。”彭巧珍说。
科研是解决病人的问题
25年来,张卫社有一个习惯:白天不管如何忙碌,到了晚上或者周末,她总要坐回到电脑前,查文献,看最新的医疗科研成果。
“做科研,实际还是要解决病人的问题。”张卫社说。一个孕产妇的问题也许解决了,但有没有一些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是一个医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必须要思考的。
她不仅这样要求自己,同样也这样要求学生。为了应对张卫社查房时的“逼问”,学生们再累,也会在下班后逼自己阅读文献。
也正是这样一年一年的理论联系实际,才塑造出张卫社带领的全省技术前沿队伍。
张卫社医学生涯分为几个阶段。1997到2006年,主要是专注解决临床问题,一年要看好几千个病人。而从2006年开始,她发现,光忙着解决个体问题效率不高,应该发现问题的机制在哪里,并且思考能不能设计一种新药或者器械解决它。
中晚期凶险性前置胎盘所造成的严重出血,是往年来高悬在孕产妇头上的一把利刃。在这类手术中,为了止住病人的大出血,医生往往不得不切除子宫,“那时候,子宫切除率很高,一年最起码有一两个。”而子宫的切除给无数的妈妈留下了终生遗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卫社和团队2009年着手研究,到2011年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2013年根据手术改进治疗方法,再到2015年在全国产科止血技术高级培训班讲课,推广产科止血技术……张卫社和她的团队们,在这条研究道路上持续坚持了十年。
2014年,由于止血技术的研发并加以应用,使得湘雅医院产科收治的150余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子宫保留率达到了84.8%,远高于当时国内外报道的30%至50%,且使得近50%的患者免于输血困扰。而到了2019年,湘雅医院产科子宫切除率降为0,其他各大医院的产科子宫切除率也大大下降。
这项产科止血技术包括了技术和器械改良,让严重病例停止出血的是一款新发明的止血钳,它来源于张卫社的多次手术观察。“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止血带扎不到宫颈、膀胱底部那么深,止血效果不理想。”因此,她思考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新型的止血钳来解决问题。
在一次病例讨论会上,团队把心目中理想的止血钳画了出来,拿着图纸到手术室里找,发现胸外科的支气管阻断钳跟她们想像的钳子比较接近。通过研究和实证,果然,这款止血钳能很好地解决大出血的问题。
湘雅产科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天时间来开会,每个人都要汇报自己正在做的课题方向和进展,有时会议能开到凌晨一点。
此外,只要是医院或者其他地方有科研讲座,张卫社都会去听,或者要求学生们去听。她认为,即使不是一个专业,但他人的科研过程可以给自己和团队注入新的思维和分析方法,通过学习别人的思维,分析别人的科研是怎么做下来的这个过程,能借他山之石,让自己豁然开朗。
三孩时代的产科担当
二孩政策到来时,张卫社作为湖南危重症产妇治疗的专家,曾主力解决了不少高龄、高危孕产妇的难题。如今,三孩时代来临,张卫社觉得,“跟二孩妈妈比起来,三孩妈妈的年龄可能更大,身体情况更加复杂。”张卫社说,这就对产科医生提出了更高技术水平的要求。在接触高危孕产妇的时候,一定要能迅速发现问题、识别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医生在具体行医过程中,应该要多从孕产妇的角度着手,更具人文关怀。
“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出在基层,一些乡镇医院不能在早期识别出高危孕产妇的问题。”张卫社说,因此,她搭建了全省免费课程,只要是一线医生,都可以去上课。“产科是一个大家庭,保证孕产妇的安全不是一个人、一个科室、一个医院能解决的。”张卫社说,全省的妇幼机构都应该“打起精神来”,承担三孩时代的新挑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