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7月08日> > 总第2967期 > 14 > 新闻内容
辣妈研习院
新闻作者:王建平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如何把握惩戒的尺度
近日,江苏南通,一对夫妻拉着一个10多岁的孩子到派出所,要求警察把他抓起来。民警细问之下得知,原来男孩是他们的儿子,为去同学家玩偷拿了父母100元钱。在民警的耐心教育下,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向父母道歉,并将剩余50元归还。同时,民警对两位家长也进行了教育,应采取更合理的方式,不应让孩子害怕警察。
这条新闻随即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认为偷拿家里的钱不算偷,还有网友对如何把握合适的家庭教育尺度,尤其是惩戒的尺度提出疑问。那么,当家长发现孩子偷拿钱后应该如何进行正确教育,把孩子带到警察局承认错误真的合适吗?
孩子犯错,一“送”了之并不能一劳永逸
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放纵或严厉都是不利的。作为家长,面对犯错的孩子,既要保护他的自尊,又要严格教育,如何把握尺度,的确值得思考。
表面上看,这对父母“大义灭亲”,通过司法干预让孩子迷途知返。但实际上,他们知道,孩子并不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最多只是被教育一番。他们主要是想利用警察的威望,来震慑孩子,让他永远不敢再动偷东西的念头。
这种恐吓式的教育,或许像一剂“猛药”,能让孩子一时迷途知返,但对孩子心理影响是非常负面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发展还未成熟,分不清真假虚实。他们会把父母的恐吓,当成现实,以为自己真的生活在一个只要稍微犯错,就会被警察抓走的世界。这种恐惧感一旦产生,是很难消退的。
一个10多岁的孩子,对财物并没有太多概念,比起冠以“偷”的罪名,更准确的描述是,未经允许拿父母的钱。未经允许,才是问题关键。按理说,买东西去同学家玩,是非常正常的需求,他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问父母要呢?父母有没有好好地与他沟通呢?父母本应该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却以“偷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
与其戴着有色眼镜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不如俯下身来,耐心倾听,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什么让他觉得,偷钱,比直接开口要钱更容易、更安全?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时,最先反思的应该是家长自己。父母可以耐心引导,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并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偷钱”是错误的行为,甚至可以在交谈中,想到对策,纠正孩子偷钱的错误行为。
人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孩子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复杂,他们也懂权衡利弊,当他们知道还有正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自然会做出正确的取舍。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再是简单地一“送”了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