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6月24日> > 总第2965期 > 5 > 新闻内容
平均4天,她这里就有一次生命告别
新闻作者:采写:记者 张秋盈 首席记者 谭里和 实习生 雷昊 钟思哲 钟思奕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就是说,与别的医院不同,在这里,给患者一个“心灵归处”或许更重要。
老人们刚来的时候,脾气大都很不好,有人甚至狂躁到砸东西。有一次刘林查房,一个老人猛地朝她脸上吐了口水,她擦掉,继续查房。
38岁的刘林在颐宁园工作7年了,此前,她卖过衣服、上过工地,后来在工地上被砸伤了手,四处打工挣糊口钱的日子太飘零,她便选择到这里当一名护工。临终关怀中心成立后,她成了临终关怀护理组组长,刘林的爱心和责任心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时间空余了,刘林还会给老人们拉二胡。
在刘林看来,老人的暴躁是缺乏存在感的表现。失去控制身体的能力,让陌生人帮忙喂饭、洗澡、换尿不湿……老人会觉得尊严尽失,但又无能为力。所以,对于能自己动手的老人,刘林很少插手。在洗澡的时候也会尽量把他们隔开。
“最好是能够倾听,听他们讲年轻时候的事。” 刘林说“其实老人要的不多,只要及时满足他们的小需要,他们就会很开心”。
一次,刘林给中心一位住了一年多的王萍奶奶喂饭,80岁的王萍突然断断续续地说:“妹子,你对我这么好,我没什么好报答你了。”
刘林说:“奶奶,这是我的工作,不需要报答的。”几个月的午后,王萍离世。走的时候拉着刘林流眼泪,不同于刘林见过的痛苦死亡,王萍走得很安详,“像睡着了一样”。   人的最后一站都是相似的
在刘春花看来,临终关怀的工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不同的人生百态,但所有人面对死亡时,放不下的大多数都一样:家和家人。
张立军,84岁,攸县本地人,有一天突然吵着要回家去看看。几名医护人员用救护车把他送到了家,家里早已空空荡荡,当护工把他背到二楼,张立军趴在护工背上嚎啕大哭。在场的人都流下了泪。几天后,张立军离世。
在这里,不是所有的临终老人都是孤单的。50多岁的李民生每天都会步履蹒跚地步行到医院,给80多岁处于弥留之际的母亲喂完晚饭才回家,他已坚持了两个多月。李民生常对刘春花说:“你们这里的人对这些要死的人都这么好,在生活中该是多么心善的一群人。我老妈如果走了,我也搬过来吧。”
更多的老人是独自离开。彭喜是五保户,患精神疾病40年之久。2020年大年初九,彭喜因多器官衰竭病亡。因为疫情防控,家属和乡镇村组干部没有办法赶来。刘春花决定自己给他办丧事。几个人开车到镇上,买了寿服,一件件帮他穿好,再送到了殡仪馆。
后事忙完已是黄昏,一行人走在殡仪馆里,骨灰由一名员工捧着,刘春花走在后面,看着员工踮起脚把骨灰放在高过头顶的小柜子里。小柜门上锁的一瞬间,刘春花说:“老彭,你放心走、安心走吧。”在场的人都哭了。
“不管人的一生多么辉煌,最后一站都是相似的。”刘春花说,无论是子女孝顺,一生顺遂的老者,还是像老彭这样走得孤独的人,尊重他们的生命,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生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