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来了,老二就惨了。”5月31日,27岁的小云(化名)在手机上刷到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的消息,默默更新了一条朋友圈。与此同时,“国家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政策” 话题瞬间登上热搜榜第一,无数网友正在和小云一起关注即将到来的“三孩时代”。
与多数人关心的生育成本等话题不同,三孩政策让小云更多地代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家里就是典型的三孩家庭,在家排行第二的她感觉自己永远像个透明人。爸妈叫哥哥和妹妹都是用的昵称,只有称呼她时,用的是全名。
其实,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偏心”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老二被忽视也并不是只有小云才遇到。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刘一笑、博士生导师姜全保分析了对将近两万名初中在校生的调查数据,撰写了一篇研究论文《谁享受独生子女的好处?中国初中生亲子关系研究》,并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心理学前沿》)期刊上。
他们的研究指出:相较于多子女(三个以上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在亲子情感关系上具有优势。在多子女家庭中,明显出现父母宝贝“老幺”,忽视 “老大”和“老二”的特点。
同时,他们也指出,中国多子女家庭中依然存在针对女儿的性别歧视。“拥有弟弟或妹妹”的不利影响可能会更强烈地作用于女孩身上,一旦拥有兄弟姐妹,女孩所受到的资源剥夺与发展阻碍都比男孩更明显。
三孩时代的到来,给父母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父母如何平衡地处理多个子女之间的关系,把爱和精力平均分配?如何避免三孩政策让家庭落入重男轻女的困局?6月7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专访了刘一笑,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帮助更多的三孩父母避开这些看不到的“亲子危机”,更帮助国家和社会从多方面入手,在三孩政策背景下更好地维护性别平等。
1为何独生子女和父母更亲?
“很多人觉得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肯定不懂事。”刘一笑说,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独生子女可能获得更优质的亲子关系,并因此更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通过对将近两万名初中在校生的调查,研究团队发现,独生子女们和父母的关系明显更加亲近。
“这个数据结果证明了一个资源稀释假说。”刘一笑说,即随着兄弟姐妹数量的增多,父母分配在每个子女身上的情感和精力都会减少,因此,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质量总体上会低于独生子女。
主持人小S就曾在节目上分享过自己的亲子故事。有一天,当她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回到家里,本来想好好地和孩子们亲近一下。结果三个孩子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提问。小S不得不用暴躁的语气制止了最大声的一个孩子。导致孩子们也“莫名其妙”地受到了妈妈的语言暴力。
不过,刘一笑表示,这并不代表多子女家庭一定缺爱,而是说明,三孩的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沟通,多陪伴孩子们,“只有沟通才能知道孩子们的需求,才能真正知道如何从具体细节上表达爱”。 2家庭中谁易被忽视?
小S还曾提到另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在她的三个孩子中,二女儿是最懂事贴心的那个。她会让着姐姐,也会照顾妹妹。每天晚上都倒一杯水放在妈妈床头,并且温度还刚刚好。一开始,她觉得女儿很贴心。可是后来小S才逐渐意识到,女儿是在用这种笨拙的方式讨好她。她这才醒悟,敏感、害羞、懂事的二女儿,也想要和姐姐妹妹一样的爱。
后来,当小S认识到了这一点,便专程发微博向二女儿道歉:“我心爱的二女儿,总是夹在中间,急着想表达自己对我的爱,也渴望能获得家人的爱!妈妈都懂,做得不好真的抱歉,我要更爱你!”
作为家中老二的小云同样也遭遇到了类似的“漠视”。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小到现在,父母依然只记得哥哥和妹妹的生日。甚至寄送营养品,也只寄给哥哥妹妹,而忽视了身为二女儿的她,她也很多年没有回过家。在工作中,有很多同事反映她明显具有盲目“讨好型”的人格,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无限度对领导、朋友讨好。 3家庭中谁会被偏爱?
在刘一笑、姜全保的分析结果中,同样指明,在三个以上的多子女家庭中,老二被忽视,或者老大被给予过大的责任,是一个普遍现象。“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中国家庭中,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家中最小孩子的疼爱,有时甚至超过了独生子女。”刘一笑说。
研究团队分析,这种父母特殊的偏爱可能与文化和过去相对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多子女家庭中那个最小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冒着被处罚的风险生出的。也就是说,最小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最想要”的那个,可以满足父母对子女数量以及性别构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老幺往往会成为父母最疼爱的那个孩子。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子女排行会影响个体的性格:家中最小的孩子往往更加外向,最大的孩子则更加独立和保守。社会规范要求老大为弟弟妹妹做榜样,老大因此必须稳重——“长兄如父”、“ 长姐如母”。老幺们则受到疼爱和宽恕更多,更加外向。这种外向的性格又会使得他们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关注,也就容易形成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
“这种态度对儿女影响是巨大的。”刘一笑说,长期被家长忽视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形成不自信的性格,容易自卑,同时,还可能会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因为老二们在父母那里不怎么受到关注,但本身很渴望关注,所以会通过讨好的行为引起关注,这种习惯就会延续到成年之后。
对那些被偏爱的老幺来说,一方面他们或许更有自信,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但同时,也会因为太过溺爱,导致他们养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进而缺乏同理心,并且也会使他们缺乏独立性,做什么事情都想依靠哥哥姐姐。 4三孩时代,
父母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端水大师”?
因此,刘一笑建议,三孩时代,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因为潜意识而造成的偏心行为。
首先,要多鼓励每个孩子,告诉他们,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注。而且不要有意无意地在子女间进行比较,比如说“老二没有老大学习好”之类的话。
其次,一定要避免在家庭说类似于“你是姐姐(哥哥),要让着弟弟妹妹”这样的话。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容易给姐姐(哥哥)造成压力,也会让弟弟妹妹形成依赖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外,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关注,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要主动接近他们。
最后,父亲的角色很重要。“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总体上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更亲近母亲。”刘一笑说,在中国社会,大多数父亲跟子女相处的时间少。因此,父亲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孩子生活的关注,回归家庭,分担母亲的一些职责,培养高质量的父子关系与父女关系。 5三孩时代,国家应如何促进男女平等?
谈到多子女家庭中的重男轻女现象时,刘一笑非常感叹。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在中国家庭,“成为姐姐”,有时候对女孩来说是一件“不幸的事”。
他们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一个人“拥有弟弟或妹妹”是“不利因素”,会降低他们与母亲、父亲的情感关系质量。但“拥有姐姐”却是 “有利因素”,会提高他们与母亲、父亲的情感关系质量。而再进一步的分性别研究,他们发现:“拥有弟弟或妹妹”(尤其是拥有弟弟)的不利影响只作用于女孩身上;而“拥有姐姐”的有利影响只作用于男孩身上。
也就是说,中国多子女家庭中依然存在针对女儿的性别歧视。在农村地区,女孩尤其面临着“爹不疼、娘不爱”的处境。她们可能不能享受更优质教育资源,也没有继承家庭财产的机会。
“三孩时代到来后,要想防止重男轻女的现象,把目光仅仅放在父母身上是不行的。”刘一笑说,父母重男轻女现象的解决应该从教育投入,婚姻内性别分工,两性就业平等多方面入手。
刘一笑建议,国家应加强对性别平等的宣传,在社会上形成对女性价值肯定的舆论氛围,加强各种公共政策的性别敏感性。同时,研究团队发现,父母教育水平越高,男女平等的观念在养育中就体现得越好。所以应努力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强性别平等这一理念的传播。
另外,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的监管。改善女性就业歧视,从而改变父母认为养女无用的想法。
最后,应该把性别平等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在家庭教育的宣传上,应多关注父亲这一角色。刘一笑说,相关部门在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时,可以更多地考虑让父亲参与,而不是仅仅聚焦母亲。
(欧阳婷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