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6月10日> > 总第2963期 > 10 > 新闻内容
八天八夜,寻访“护渠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特约记者 蒋云鹏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8天8夜,两位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湖南女作家——奉荣梅和胡娟,徒步田野穿越96公里,重走永州境内干渠线和双牌水库,展开百公里的徒步采访。
5月18 日到5月26日,她们从大坝渠首双牌县出发步行到零陵区,再穿越冷水滩区抵达祁阳县境,一路风雨一路惊险,体验几代“护渠人”的艰辛与执着。
几万人披荆斩棘,创造水库建设奇迹
5月22日,连续下了几天雨的天空仍然阴沉,记者在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冷山村,相约与两位女作家见面,跟随她们一起体验一天徒步考察的行程。5月18日,她们从双牌水库大坝开始出发,已经冒雨徒步3天了。
双牌水库1958年11月破土动工,是当年湖南省综合利用重点大型工程之一,同时,列入了当年全国重点工程。但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双牌水库的建设,在当时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水库建设的奇迹。1960年国务院把双牌水库指挥部树立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增产节约”的典型。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一辈筑坝开渠的足迹淹没在荆棘荒草之中,他们艰苦奋斗的故事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奉荣梅是永州人,现任长沙市作协副主席。这次徒步考察的缘起,就是2021年年初她听到双牌水库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夏剑平说起了这段筚路蓝缕,斩棘前行的故事。
3月,奉荣梅就偕同长沙妹子,省作协会员胡娟到永州深入采访了一周,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采访了年近70岁的管理局老局长、“全国劳动模范”李友生等十几位曾经参与双牌水库与渠道建设的前辈们。她们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湘南山丘灌区竟拥有那么多金光闪烁的国家级荣誉:连续17年保持“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9年还被中国灌区协会授予“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
重走干渠线,一路风雨一路惊险
双牌水库管理局在右干渠四个县区沿线设立了9个站所。两位女作家沿干渠线徒步,从双牌水库大坝渠首的霞灯到平福头,过零陵区的桴江坝,到达菱角塘已经是走到第四站。
干渠沿线地质地形复杂,傍山渠道多,挖方填方渠道多,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段多,且干渠工程已连续运行了50多年,许多水工建筑物年久欠修,老化严重,因此在经过半年多的荷水运行后,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淤塞、渗漏、滑坡、溶洞等问题。10月后渠道关闸停水,各管理所也不能闲下来,而是跟着就进入了每年的冬检冬修状态。渠道管理所就是保障渠道安全运行的“守护神”。
奉荣梅笑着说,“这几天,我们每到一个渠道管理所,就体验做一天的‘护渠员’,现在真能切身体会到护渠员的不容易,他们无论刮风下雨,都日复一日地在分管渠段孤独巡查,特别认真地关注每一个历史隐患点……”
对于“长沙妹子”胡娟来说,之前,她对于吃苦的想法无非就是连续多天“走路”和“淋雨”,可能还有蚊子。但在第一站霞灯的经历就给了她一个结结实实的 “下马威”。
胡娟在考察笔记上记录着第一站的深刻印象:“我们走在渠首高高的石堤上,左侧是双牌电站正打开了3孔闸在泄洪,惊天动地的水雾漫天,疯狂的暴雨漫天。气定神闲的邓晓军所长和“90后”小伙蒋改带着心惊胆战的我们慢慢进行,两尺来宽的石砌堤沿上有青苔和野草,右侧是割人的茅草和长着虫子的陌生植物,而左侧却是数十米高的绝壁,只要脚一软,就会掉进正怒吼奔腾的潇水河中。这一段两公里的危险路段,我们就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接下来便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了,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淌着半尺多深的泥水。这是第一天的行程,右干渠先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而这样的路段,后来我才知道,好几个管理所都有,且他们还需要每天一次两次的巡查,一点儿错漏都不敢有……”
灌区基层站所大多沿着干渠而建在偏僻的乡野,一般五六名职工,最少的只有3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员工。作为干渠守护神,管理所365天不能离人,他们吃住都在站所里,只有轮休时才能回家陪伴一下亲人,特别是家在城区的人员,回家一趟数十公里,来去不易,常常觉得亏欠了家人。
一路只见到两位“渠嫂”,那是所长和资深护渠员动员妻子常住站所,“渠嫂”们为大家做饭、搞卫生,营造出了温馨的家庭味道。
远离城市的他们,苦中作乐,业余活动除了练字、打乒乓球,就是种菜种果,养鱼养蜂,庭院经济红火,甚至在某些管理所还兴起过“十字绣”,不分男女,同样能将“花开富贵”“骏马奔腾”绣得活色生香。
管理所里还藏着许多感人的小故事。随便问一问某个管理所的所长或资深护渠员,就能留意到他们每个人都在干渠的9个站所之间轮换岗了好几处,其中跨度最大的是从渠首到了渠尾。这些护渠员对于干渠全线的山形地貌、地质状况与田地供需水量,心里如揣有一本详细的灌溉地图。
还有很多“渠二代”和“渠三代”,比如霞灯的邓晓军,菱角塘谢久文、邓世军,桴江坝的顾小正,以及下一站木斗岭的钟晓斌等,他们的父辈都是修渠人与护渠人,他们对渠道的守护,已经可以写成一本《瓦尔登湖》式的长篇。
走村串户,挖掘出“长藤结瓜”般的故事
路途中,偶遇坐在道旁休息的农民,或者七八个在桥墩下打纸牌的老人,两位女作家总是会上前去热情地向他们打听干渠相关的故事。两位作家说,真没想到,在沿路随机问询,多数村民的父辈当年都参加过修水库、修渠道,甚至她们还一路打听,找到了90高龄的老人家里,现场采访到了50多年前的故事。
5月20日大雨,从双牌霞灯段前往平福头的途中,走到雷家冲村时,邓晓军所长给正在廊下忙碌的退休老师雷良喜打招呼,两位女作家马上围了上去,打听到老人在年幼时也见证过修渠。
雷良喜的父母亲都参加过修建渠道,他家里也曾住满了外县来的修渠人。雷良喜说,渠道通水那年他刚读一年级,放学回来就在渠道边上玩,结果掉进了渠道里,被一个修渠的祁阳人救起。
20日黄昏,在平福头清明洞村,所长唐海云几经周折才打听80高龄的老人袁开爱与妻子黄桂枝参加过修渠和护渠,当即便陪同二位女作家冒雨上门采访,并因此收获了一个感人的渠道爱情故事。
5月21日傍晚,桴江坝管理所的顾小正所长陪同女作家们去邻村走访退休职工唐本贤。唐本贤是第一代修渠人,后来被留下从事管理所的护渠工作。巧的是,就在次日清晨,奉荣梅在抓拍桴江坝渡槽风光时遇见了一位正在翻地的老农,竟是唐本贤的哥哥、82岁的唐本光。唐本光说起他曾在双牌水库工地干了两年多,当年在工地荣获劳动竞赛标兵的时光,他还历历在目呢……
两位女作家白天踏勘走访,晚上整理图片和采访笔记,那里记满了沿途的见闻感观。她们说,双牌水库曾经还有8200多户、3.79万人移民,涉及当年三个县,下一步她们还要追溯潇水上游,采访移民们作出的牺牲。她们在双牌灌区用脚步丈量渠道,她们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文艺工作者爱岗敬业的高尚职业情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