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5月27日> > 总第2961期 > 14 > 新闻内容
袁隆平:稻田追梦
新闻作者:文/聂朝霞 辛业芸 谭毅挺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饥饿是袁隆平最好的老师
雪峰山下,沅水河畔,有一座已有60年历史的中等农业学校──安江农校。安江农校地处湖南黔阳县郊,校内原来有栋简陋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那是学校的教师宿舍。校外有一片看上去非常普通的水稻试验田。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就是从这里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53年,袁隆平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这里,先后担任过俄语、植物学、遗传育种学等课程的教学。那么,他为什么会走上杂交水稻的研究道路呢?那得从三年自然灾害说起。
那几年,伴随着罕见的天灾人祸,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空前的粮食饥荒。先是学生们从农村带来消息,农民们连糠菜杂粮也吃不上了,只好去寻野菜、挖蔗根充饥。
很快,饥饿之风刮到了农校所在的黔阳县城,刮到了校园,所有师生都是靠一点点口粮过日子,无一不饿肚子,绝大多数人得了浮肿病,只要用指头轻轻地在自己手上腿上一按,皮肉上便立即陷下去出现一个坑。身高1.70米的袁隆平,也饿得浮肿起来,无力走路、无神看书,更谈不上带学生们去搞文体活动,只能坚持把要上的课讲完。
他深情地回顾了他思想转化的过程:“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是自己挨过饿,特别是看到全国人民都在挨饿,亲眼看到饿死人,还了解到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也在带头节食,我才真切地感到‘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说得是那么实在。然而‘民以食为天’喊了这么多年,但哪朝哪代解决了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没有解决吃饭这个根本的民生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除了天灾人祸之外、生产力低下是根本原因,农民们在水田里辛苦一年,能打下的粮食只有那么多。从科学上寻找高产的办法,向饥饿挑战。为中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是我们学农的知识分子的天职。”
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就这样勇敢地向威胁人类的“饥饿恶魔”宣战了!   

谁知杂交稻,粒粒皆辛苦
1961年春季,饥饿的阴影还笼罩在人们头上,袁隆平已开始了他高产水稻的研究。他每天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转,寻找理想的材料。
这年7月的一个下午,下课铃响了后,袁隆平掖着教材,径直来到试验田。一株植株高大、穗大粒多的优异稻株,跳入他的眼帘。这株稻株在田中,如同“鹤立鸡群”,袁隆平宛若发现了宝贝,每天来观察它生长的情况,收割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个稻株上结的170多粒壮谷收集起来。第二年,他把这些种子播到实验田里,望种成“龙”。
谁知抽穗后,后代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竟没有一株比原来的单株好,他猛然想到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分离律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这是一株杂交水稻,纯种水稻的后代是不会如此分离的,只有杂交品种才会出现这样“大分化”的态势。
反过来推论,那株“鹤立鸡群”的稻株正是个杂交水稻品种,为什么不能通过研究杂交水稻来培养优良品种?一项宏伟的科研方向就在这一刹那形成了。
袁隆平又发现了一些让他不解的问题,突出的是在遗传学的传统观念中,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细胞遗传学》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袁隆平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结论与之相反,他认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花与异花授粉作物的区别不过是繁殖方法上的不同而已,绝不是影响杂种优势有无的因素。只有30多岁的他,大胆地向传统的遗传学发起了挑战,勇敢地树立起自己的学术观点。
1966年2月,袁隆平撰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顶尖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慧眼识珠,立即支持袁隆平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第二年,湖南省科委将此立项,省农业厅还批准他的两名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毕业后留校给他当助手。杂交水稻研究从此启动。
偏偏在此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袁隆平压根儿不想参加“革命”,只想早日培育出杂交水稻,让中国人告别饥饿,但总是有人要斗他。
他的父亲大曾参加了冯玉祥将军曾领导过的西北军;母亲则毕业于教会学校。这样的“家庭出身”,使他成了“黑五类子弟”,说他有个“历史反革命”的父亲和“洋奴”的母亲。
他花几年心血培育出来的60多个装杂交水稻试验材料的坛坛罐罐被人砸个粉碎。性格刚强的袁隆平心疼得直流泪。
他连夜在妻子的掩护下,从砸碎的材料中寻找到几株“幸存者”,偷偷地藏在了学校苹果园里的一条小水沟旁。他从“幸存者”中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70多份稻苗,又在1968年5月18日一个晚上被人拔了个精光。   

“袁隆平”三个字值1000亿
1970年11月13日,在袁隆平提出的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技术思想指导下,他的得意门生李必湖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发现了雄性不育的材料“野败”(野生稻花粉败育株),这一重大发现为三系配套成功地打开了突破口。
袁隆平及时将这个材料分送给全国18个科研单位,通过全国大协作,终于在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种全新的稻种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1998年,湖南省的一个资产评估事务所作出评估:“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达1008.9亿元。
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了国际水稻所举行的学术大会。当他用流利的英语宣读了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之后,立即引起极大的轰动。袁隆平一下子成为世界水稻科研的泰斗。一家世界著名的农业科学杂志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称之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从此,“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不胫而走,享誉全球。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哈默专门把袁隆平请到美国,赞誉他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并让他所属的种子公司在美国试种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优势轰动了美国。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灿型杂交水稻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现奖。1985年,他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奖和创造金质奖章,此后,国际荣誉接踵而来。杂交水稻还不断走向国际,在数十个国家得到推广。
1999年夏季的一天,他从外地乘飞机回长沙,刚回到办公室,外面就下起了大雨,他赶忙向助手借了摩托车头盔和雨披,骑上他的那辆小摩托车就到田里去了。雨幕中,只见袁隆平一个人在田间,红色的头盔在碧绿的秧田中格外醒目,助手看见他神情是那么专注,一会儿用手拨开田水观看根系,一会儿抽出一个幼穗掰开仔细端详……
在两系法和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中,袁隆平和他领导的全国大协作网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地获得进展。然而,对每一项成绩的对外公布,袁隆平都是持很严谨的态度。
1999年8月至9月,超级杂交稻研究试种获得丰收的捷报不断传来:湖南省的龙山、凤凰、绥宁等地的百亩片,亩产均超过700公斤;江苏等江南一些省份,一批百亩片也是大丰收。这时,云南瑞丽地区永胜县涛源乡试种点上传来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亩产可能要过1000公斤,袁隆平立即带着助手们飞赴云南。
到了昆明,他不去看世博会,而是马上飞赴瑞丽;整整4个小时后,他们来到试种点上,袁隆平用他那专家的眼睛一看,就知道这里的产量将会创世界纪录了(后验收数为亩产1139公斤)。
2001年,农业部经过验收,认为超级杂交稻比一般杂交水稻增产20%,达到农业部颁布的第一期目标。在中国由400多位院士评选的“2000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中,超级杂交稻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宋健院士赞扬说:“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