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4月08日> > 总第2954期 > 3 > 新闻内容
中国近代史第一个女兵,湘妹子!抗战爆发后,湖湘妇女请缨赴国难
新闻作者:策划:湖南省妇联宣传部 执行:今日女报/凤网融媒体中心 文:陈泱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引发中国全面抗战。同年8月14日,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湖南。此后的8年,三湘四水烽烟四起、战火连绵,70%的土地和3/4的人口沦陷敌手。
毛泽东曾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觉醒,中国抗战不会胜利。”民族危难之际,肩负着家庭和社会双重重任的湖南女性,表现出了极高的觉悟和爱国精神,妇女救亡团体纷纷成立,妇女运动日益高涨。她们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征募慰劳、宣传动员、组织教育……形成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新局面,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大事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南省妇女界抗敌后援会”于1937年8月7日在长沙成立,随后改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湖南分会”,简称“妇抗会”。该会最突出的活动是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前后三个团)奔赴前线工作。
同年11月,“妇抗会”改为“湖南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简称“妇工委”。该会的主要活动是宣传抗战、慰劳伤兵、救济难民,曾在长沙市内各伤兵收容所建立20个伤兵俱乐部,开展宣传、文娱、慰问、服务等多项工作。妇工委的成立,标志着湖南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长沙城里少了旗袍红妆,多了军装短发
1937年9月14日的长沙,出现了荡气回肠的一幕。
一队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兵,“身着灰军装,腰系武装带,腿上裹着绑腿”,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穿行在长沙的大街小巷,团长谢冰莹高举“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的旗帜,走在最前面。
谢冰莹,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此时的她,母亲病故不久,父亲又患重病,她本人也在衡山半山亭养病。但卢沟桥上抗战的炮声已响,她再顾不得许多。
到达长沙后,谢冰莹立即发动妇女到前线为伤兵服务,4天内便成立了这支“一切自备”的战地服务团——严格挑选而出的16名爱国女青年,都是20岁左右的青春年华,多为医生、教师和学生,她们同样脱下旗袍,放弃工作,告别故乡和亲友,奔赴上海。
出发前,战地服务团在长沙火车站进行了简单而又庄严的宣誓。长沙各界赠给她们两面红绸锦旗,上书“为民族生存而战”及“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等字样。谢冰莹等慷慨激昂,发出了“不灭倭寇,誓不生还”的誓言。谢冰莹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们:“这是一个国民应尽的义务,又有什么令人钦佩的呢?不过假使我们战死了,希望你们能够继续来。”
火车将要开行的前几分钟,一位白发老人找到谢冰莹,对她说:“我是傅恩萍的父亲,因为年纪老了,不能到战地去服务,所以特地把小女交给先生带到前方去。你要时刻督促她努力工作,万一她受了伤或是死了,我……会感到光荣。”末了,他又把脸转向站在他左边的女儿:“恩萍,记着我的话……你也用不着挂念我,你也不必给我写信,只要能多救护几名伤兵,就能使我得到无上的安慰。”听到这里,周围的群众都鼓起掌来。
此一去,谢冰莹等人随军转战大江南北,踏过冰河铁马,护卫作战伤兵,将生死置之度外。烈烈烽火中,服务团成员始终抱着“救一伤兵,就是杀一敌人”的信念,为“受伤的战士洗伤口、敷药、绷扎、倒开水、喂饭,用温柔的语言安慰他们,用激昂慷慨的话鼓励他们,为他们写家书,寻找旧衣服给他们御寒,送书报给他们看,讲述时事给他们听”,有时候“受伤战士们伤口里流出来的鲜血,往往连她们整件的工作衣上都沾满了”。她们“就这样不分昼夜地,一天24小时,在血泊里工作、战斗、生活”。
谢冰莹的出现,吸引了全省大量进步女性报名加入战地服务团。一时间,长沙城里少了旗袍长发的红妆女人,多了军装短发的战地妇女。她们在长沙统一训练,主要学习医疗护理、女工剪裁和战地实践技能,实现“成熟一批、送出一批”。截至1938 年2月,共为战地前线送去1000多名妇女,为鼓舞士气、救援伤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事记
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湖南由抗日战争的战略后方正式变为正面战场的前哨阵地。抱着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湖湘赤子积极参军参战,“宁为沙场鬼,不做亡国奴”。从1937年到1945年,全省征募兵员210万人,平均每15个湖南人中,就有一人走上战场,且大部分都血洒疆场、一去不还。
这其中,不乏众多“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湖南女青年。从谢冰莹“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王家桢“女子大刀队”,再到“衡阳人民敢死挺进队”中的女战士……这些曾经鲜活的女性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了抗敌御辱的长城。
母子同上阵,共驱敌寇
1938年冬,黄埔军校衡阳招生负责人遇到了一对前来报名的母子。
母亲叫周咏南,是祁东县的小学教员,且已经39岁,超过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年龄限制。但她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难当头,我要和我儿子一起共赴国难。”
周咏南的话打动了负责人,破例准许母子二人同时报考。而他不知道的是,此前周咏南和儿子黄天曾有过一番对话。
彼时,黄天刚高中毕业。周咏南要求他取消结婚计划,和自己一起弃笔从戎、投军抗日。黄天说:“我是独子,国家规定可以不参军。”周咏南回答:“日寇并没有规定,不准屠杀孤儿寡母。”黄天大为触动。
最终,黄埔军校收下了这对母子。尽管周咏南是当时军校中年龄最大的学生,但在学习上一点不落人后,作为主攻战场急救的医疗兵,她曾三次拿到拼刺冠军。据其后人介绍,周咏南还练成了“双枪将”,可左右开弓。
1940年1月,周咏南、黄天母子同时毕业,校方赞其“母子从军同学,共赴国难,夙世楷模,殊堪嘉奖。”
周咏南毕业后被分配至湖南前线的53军,担任该军政治部中尉干事,驻守津市。但她不愿坐在办公室,要求上前线。在她的建议下,53军将随军家属和流亡女青年组成女兵连,周咏南担任连长,带领女兵开展军事训练。
1943年冬,惨烈的常德会战爆发。
以马革裹尸、战死报国的决绝之心,周咏南随部队参加了津市保卫战。战斗中,周咏南带领女兵连和日寇正面交锋,在近战中一人杀死5名日军,即便脚部负伤仍持续指挥战斗,全连击毙日军近百人。
后来,周咏南携子参军一事被树为楷模,《救国日报》连载其杰出事迹,也由此感召了大批妇女参军报国。此后,军队建立专门女兵连,对湖南女兵统一训练,为阵地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书目:
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
2.刘惜时《简述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妇女界的活动及贡献》
3.莫俊华《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湖南妇女》
4.庞少哲《“匹妇”有责: 女性在抗战中的角色与作用》
5.畅引婷 郑茂华《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
6.刘凤芝《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研究》
7.刘芳芳《抗战时期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