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12月10日> > 总第2939期 > 7 > 新闻内容
携手湘爱,走近红十字这5年的温暖之举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郭玲 章清清 史超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愿者代表:陈旭(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队长)
像配备消防栓一样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
“黄金4分钟很关键。”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的队长陈旭说,“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使用AED对病人电击除颤,抢救成功率可达50%。”
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成功打造过多个公益品牌项目,其中倡导公共场所配置心脏骤停救援设备,完善紧急救助培训的“心唤醒”是陈旭最为关注的。
2016年,心唤醒基金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落地长沙,成为省内第一台真正意义上设置在公共场所的AED设备。目前已有50多台AED配置在长沙各大公共场所。“希望AED可以像配备消防栓一样普及到城乡各个公共场所。”陈旭说。
虽然很多人了解心脏复苏、人工呼吸对急救的作用,但对于“救命神器”AED却认识不足,陈旭说,“AED简单易用,但因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救命神器’常常不能及时派上用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AED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应急救援知识,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自启动心唤醒项目以来,陈旭作为该项目执行长,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公益宣传活动,累计培训近10万人次。同时,在今年“地摊经济”火热之时,陈旭带领团队在岳麓山景区也摆起了“地摊”,开展心唤醒户外科普活动,向民众传播AED使用方法,希望鼓励每个人都能学会急救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最年轻的“小巷总理”率先把社会志愿组织引入基层
夏天,“社区公益日·快乐牛婆塘”公益组织巡展热闹开场,上演了民间版“跑男”;中秋节,志愿者热情地拿起月饼递给失独老人,端上一杯爱心茶,与老人们一起聊起以前的岁月;冬天,志愿者们走访贫困困难家庭。
这样温馨暖人的场景四季都在长沙东塘街道牛婆塘社区上演。而这一切都源于9年前,牛婆塘社区党委书记、长沙红十字会志愿者梁雁的“吃螃蟹”之举——率先把长沙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引入到基层,志愿者的到来为社区群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精细、高效的服务。
梁雁于2011年调入牛婆塘社区当党委书记,年仅25岁的她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小巷总理”。
牛婆塘是长沙城区中心地段的一个老旧纯居民社区,共有3092户人家,近万人口,社区有不少残疾、低保、两劳人员、失独家庭等困难群体,社区每年办理的临时救助就占到东塘街道的60%。但当时社区工作人员只有9名。
人手紧,困难群众多怎么办?敢想敢干的梁雁在和上一任书记商量后,率先把长沙红十字会志愿队引入社区服务居民,并且自己也加入到了志愿者的队伍。
红十字会志愿队到社区后,“微笑扶老”“博爱超市”“健康生活馆”等一批围绕关爱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纷纷开花。为孤寡老人送去棉被,为贫困户家庭发放爱心物资,为辖区青少年组织急救知识讲座等爱心服务和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梁雁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为群众排忧解难。2017年,梁雁和同事深夜救护社区一位中风老人的事迹,被热心居民拍下并发到微信群后,刷爆了社区居民的朋友圈,牛婆塘“最有人情味社区”的美誉传播开。
如今的牛婆塘社区已形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红十字会、社区单位、志愿者服务队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格局,梁雁说,下一步她将更充分的把红会精神运用到基层工作,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谋更多福祉。

48岁的她为8岁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
49岁的顾晓芳身上有很多标签:麻醉科医生,株洲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还有一个最特别的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红十字会系统首位捐献“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的常务副会长。12月8日,顾晓芳作为志愿者代表参加了省红十字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
2015年,顾晓芳从医生转变为群团工作者,在她看来,“身份变了,但职责类似,都是为他人点燃生的希望。”她曾亲历一位母亲带着患白血病的孩子来红十字会申请救助,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等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孩子还是离世了。
“我至今记得孩子和她母亲绝望的眼神。”顾晓芳说,这个眼神深深刺痛了她。2017年6月12日,顾晓芳填写了申请表,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19年的6月,顾晓芳被告知,她与广西一名8岁的重型血液疾病患者初配相合,希望她能给予帮助。
“我是全国唯一一个和这个孩子配型成功的人,这是我跟孩子的缘分。”顾晓芳说,作为红十字会专职工作者,她深知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概率最多只有几万分之一,“我当然愿意去救这个孩子。”
她毫不犹豫地配合省红十字会骨髓库工作人员完成了高分检测、体检等流程。8月份,中华骨髓库传来好消息,顾晓芳的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捐献要求。
注射动员剂、预充管道、采集造血干细胞,“一开始我有点紧张,因为年龄偏大,最初扎针后,腰部感觉有些酸胀,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任何不适了。”
顾晓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采集造血干细胞已经可以做到简便无痛苦,完全不必担忧。
“捐献是完全自愿的,志愿者在任何阶段都有退出的权利,但是如果临时退出捐献会打乱患者的治疗计划、增加治疗费用,更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正是这次捐献,让她能更加设身处地开展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
顾晓芳说,好消息现在已经传来,她捐献救治的孩子手术成功,正在康复。孩子母亲还特地给她写来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这次捐献不止挽救了女儿,也挽救了我们整个家庭。”
在她的带动下,2019年,株洲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入库数达到726例,创历史新高。“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捐献队伍。”顾晓芳说。

带着红十字的精神去援疆
“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精神,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意念去援疆的。”12月8日,刚刚结束援疆回湘的李映兰参加省红十字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一年半前,她自愿报名援疆,来到对口支援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学科建设、培训护理人才、结亲帮扶……李映兰在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里不遗余力的献“智”与“力”。
“援疆不止要输血,更要造血。”5+2、白加黑是李映兰在援疆时期的常态。她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临床护理等工作上的优势,培训护理护理人员3000余人,培养科研骨干近60名,为新疆医科大护理学院成功申报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他们的资源和平台相对来说会弱很多,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很难得有提升和培训的机会。”为提升全疆护理水平,李映兰利用假期去新疆医科大3个附属医院、吐鲁番人民医院等病区进行临床护理指导。
2020年7月,新疆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复,作为医护人员同时是红十字志愿者,李映兰投入抗疫主战场,体温监测、错峰就餐、宿舍消杀、核酸监测、心理健康管理、教学活动管理等,悉心守护了数千名孩子的安全与健康。
50余天全程奋战在高校防疫一线,每天步数超4万步,李映兰把办公室当成了家,饿了吃方便面,困了在沙发上合合眼,就连女儿生产后坐月子,她也没能陪护,但她并不遗憾,“有了大家的安全,才有小家的安全,女儿也很理解我”。
对于李映兰来说,援疆不只是诗和远方,更是勇气与担当、责任与使命、奉献与情怀。“能为新疆的卫生健康事业和护理教育事业做贡献,我充满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当好生命接力的“摆渡人”
“在红十字会,有无数感人故事。” 自从加入株洲市红十字会,高兰坚持用文字诠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一写15年,在株洲红十字会官网和公众号上都留下了她的笔触,累计近200多万字。12月8日,湖南省红十字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高兰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46岁的周靖之是湖南省株洲醴陵市人,曾先后7次无偿献血。2005年,他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一善举挽救了一位新加坡华裔,成为湖南省首例、全国第三例造血干细胞跨国捐献者。负责联络此次捐献对接的人正是高兰。
起初,周靖之的捐献行动不被家人和邻里理解,对此,高兰多次沟通游说,在其村里进行疑问解答,最终获得了村民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识,也坚定了周靖之捐献的信念。“直到现在我和他还一直保持联系,他常说‘做了善事以后,人的格局也大了’。”高兰笑着说。
2015年12月,高兰考取器官捐献协调员证,成为株洲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一边是逝去,一边是重生,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是这场生命接力的‘摆渡人’。”今年10月,41岁的株洲男子刘志敏因为交通事故造成"脑死亡",家属在万分悲痛之余,决定让其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存续。“这是一种奉献精神,也是一种大爱。”
经历一次次器官捐献协调工作,高兰对器官协调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红会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们要加大传播力度,让更多人知晓捐献的意义,器官捐献的公益性宣传任重而道远。”
写材料、做宣传、救护培训、器官捐献协调、志愿服务一线,总有高栏忙碌的身影。今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当得知很多小区需要帐篷,她第一时间拉起一支40人的公共事件突击队,志愿者们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搭帐篷,为株洲市全区建起了135个“红十字”暖心房。“当时防护设备紧张,身边很多人为我们担心,怕我们感染新冠。”参加了无数次救灾活动的高兰,心里很清楚,“红十字会的救灾活动都是有风险的,既然选择了就要风雨兼程,无惧风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