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12月10日> > 总第2939期 > 14 > 新闻内容
为什么这些父母的爱反把孩子逼向绝境
新闻作者:文/初寂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世上,只有一个人爱你,那就是妈妈。”
这是女性独白剧《许愿》里,小雨妈妈说的一句话。
看似深爱,却满是窒息。
剧中,杨紫饰演的小雨,在26岁生日这天,以录视频独白的形式,讲述了妈妈这些年来对她的“爱”。
早在妈妈怀小雨时,因为爸爸的出轨,母女的生活发生了剧变。
从此,妈妈便把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小雨身上:偷看小雨的日记,用钱收买小雨的“好友”做间谍,以掌握小雨的一举一动;希望小雨是完美的,是她想象中的样子,一旦小雨有任何差错,就会破口大骂。
她还逼小雨去恨爸爸,不让小雨接触和爸爸有关的人,即使爷爷奶奶病危,央求见小雨最后一面,她也无情拒绝。
这种带着强烈侵略性的“爱”,把小雨压得喘不过气来。小雨不得不努力学习,希望考到离家很远的大学。
然而,妈妈的“爱”如影随形。
得知小雨恋爱后,她大老远跑去学校警告男孩,说“你配不上我女儿”;工作后,一天给小雨打无数个电话,若没接通,就给小雨周围的人打,直到联系到小雨为止……
小雨为此痛苦不堪,她对着镜头一边哭,一边说:“妈妈,你的这份爱,让我真的觉得好窒息。”
“我有时候特别想,能够成为电影里的主角,拥有一种超能力,这样我就可以回到26年前,‘杀死’我自己。”
一段独白,听得人泪如雨下。
如果爱带来的只有伤害,这还能叫爱吗?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这种入侵式的爱,早已只剩下了入侵,没有了爱。
可悲的是,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父母,习惯以爱之名强势入侵孩子的世界。
他们以为这样是在爱孩子,却不知,孩子的痛苦,都是他们给的。
01你有多“爱”孩子?
让他这么“恨”你
被爱本是件幸福的事,然而过犹不及,“爱”得太过,就是一场灾难。
加拿大曾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杀人案,一位名叫詹妮弗的华裔女孩,竟买凶杀害了自己的父母!
如此丧心病狂,让人咋舌。然而,当人们追溯她的杀人动机时,却感到了重重的压抑。
原来,詹妮弗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为你好”父母。
为了孩子能成才,他们为她创造最好的条件和机会,并控制着她的一切:不能参加社团活动,不能结交异性朋友,不能谈恋爱,所有的时间都必须用来学习。
高压管控下,詹妮弗活得越来越压抑,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和愤怒感,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拿到。
因为害怕面对父母的失望和失控,詹妮弗偷偷伪造了毕业证和大学录取通知书,每天早出晚归假装去上学。
几年后,詹妮弗的谎言被父母发觉,她被关了起来。
后来,母亲看她可怜,给了她一部手机,而心理已经扭曲的她,却借此联系前男友,并在对方的怂恿下,残忍地买凶杀害了父母。
甚至在被抓时,詹妮弗依旧毫无悔意的说:“没有他们,我会生活得更好!”
本是最亲的人,却活成了仇人。
世上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一个孩子,需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解救”自己。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内在有着和父母分离的欲望。父母若紧拽不放,一味入侵式的“爱”着孩子,孩子就只能通过攻击,来释放无法分离的“恨”。
他们要么攻击自己,变得堕落、抑郁;要么攻击他人,变得叛逆、暴力。
可以说,父母的“爱”有多深,孩子的“恨”就有多浓。
02醒醒吧!
你的“爱”是否只为满足自己?
在热播剧《爱的厘米》中,佟大为饰演的徐清风,同样有个令人窒息的妈妈。
徐妈妈仿佛无处不在,儿子在哪里、做什么,她都要干涉。
担心儿子营养不够,每天逼他喝够定量的汤;有事没事就打电话,随时了解儿子的行踪;和儿子之间毫无隐私可言,常常翻儿子的手机、进儿子的房间、拆儿子的快递……
更为奇葩的是,她积极给儿子相亲,给儿子硬推对象,又匆忙把他们拆散。
有次,她相中了徐清风的同事林洁,就威逼利诱他们交往。可当徐清风开始接纳林洁、关心林洁后,她心里却酸了,她觉得儿子不需要自己了。
于是,她开始花式作妖,极力阻止徐清风和林洁独处。
更是在得知林洁有了家里的钥匙后,当场“炸裂”和林洁大吵,甚至以报警相威胁,把林洁赶出了家门。
任徐清风怎么反抗都没用,一句“妈妈是为了你好”,就堵死了所有的出路。
徐清风被逼得自暴自弃地说:“我放弃谈恋爱,放弃结婚,行了吧?”
看着这个30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像个孩子一样,我的内心也跟着颤抖。
把自己置于“君王”的位置,肆意拨弄孩子的人生,这种用“爱”绑架、入侵孩子的父母,归根到底,太以自我为中心,太需要让孩子来满足自己。
徐妈妈为儿子付出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我想当个好妈妈”。在她的认知里,好妈妈就要全方位关心儿子,好妈妈就是儿子无法离开的妈妈。儿子的任何差池以及不需要,都是不能容忍的。
爱,成了父母利用孩子的工具。
孩子,成了满足父母需求的牺牲品。
这样的爱,何其自私。   03真正的爱是放开,
而非握紧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写道:“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撤退”,实现得体的爱呢?
要回归自我,重建平等愉悦的亲子关系。
我们总以为对孩子上一百个心,孩子就会成长得更好。殊不知,孩子是我们生命的惊喜,却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除了关爱孩子,我们更应将精力放回自己身上,过好自己的生活。
平时可以多花时间去做一些能提升自己,或是能取悦自己的事,比如看书学习考证,发展健身、画画、种花等兴趣爱好。把时间过充实了,内心也就充满爱了。
这样,不仅能减少孩子的窒息感,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成长,更能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知道:好的人生是可以达到的。
就像杨紫在《许愿》最后说的:“妈妈,我很爱很爱你,我知道你也很爱很爱我,但你对我最大的爱,应该是爱你自己。
第二点,是反主为客,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想要凌驾于孩子之上,替他们做我们认为最好的决定,走我们认为最佳的路。
然而,孩子生命的主体是他自己,能决定他未来的也应是他自己。
所以,在与孩子互动时,少以“我”为主体来思考问题,少用“我”做主语和孩子讲话。而是反主为客,多询问孩子的意见,多用“你”字开头和孩子对话,把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孩子。
比如日常生活中,少说“我是为你好”“听我的,我比你有经验”“我是你妈,我能害你吗?”而是多说“你怎么看”“你觉得应该怎么办”“你这么做肯定有你的理由”……
我们还应将选择权和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请相信,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我们的孩子也会为自己负责,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二十码法则”,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一条重要法则。父母应在距离上,同孩子保持20码,大约为18米的距离。
但20码也只是个象征性的距离,真正的距离应刻在我们心里,时刻提醒我们不要越界。
比如,不24小时粘着孩子,不事事追问,不翻看孩子的东西,不随便进孩子的房间,不随意干涉孩子交友……
有人说:“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
亲子间的界限亦如此,你越入侵,孩子就逃得越远。
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保持界限,孩子的心反而离我们更近。
哲学家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一书中说:“一个生命投胎到一个人家,把一对男女认作父母,这是相遇。”
我们和孩子,只是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了。孩子是我们生出来的,但绝不是属于我们的。他有他独特的人生,若强行捆绑,只会互添伤害。
我们若真的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的主人,飞往自己的蓝天,让他明白: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惟有如此,爱才纯粹。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