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11月12日> > 总第2935期 > 10 > 新闻内容
农家女的苗绣作品,凭啥创造世界纪录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史超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非遗馆,收藏着一件世界最大的苗族手工素绣作品——《锦绣茶乡》,长4.5米,宽2米。该作品采用黑线(俗称青线)在白布上绣制,以红石林、坐龙峡、栖凤湖景区等古丈县旅游地标为内容,展现了神秘湘西的美景和“素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幅创造了世界记录的大师级作品出自一位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培训,且只有初中文化的农家女之手。这个凭着一股倔劲儿在苗绣中闯出一番天地的农家女叫王良玉,今年55岁的她是素绣创始人,也是湘西苗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这次巾帼创业创新大赛,王良玉准备了素绣作品《梅竹催春》。  



当陪读妈妈卖画补贴家用
1966年,王良玉出生于湘西州古丈县山枣乡一个偏僻的苗族山村,在母亲和外婆的熏陶下,她打小就酷爱画画、刺绣。
尽管家境贫寒,但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大自然成了最好的老师,也成了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没钱买纸笔,王良玉就用手指头代替画笔画画;白天没有时间,她就晚上画。长年累月的坚持和摸索,让王良玉的绘画技艺逐渐成熟,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灵动、质朴,自然天成。
2001年,为方便女儿求学,王良玉来到古丈县城,成了一名陪读妈妈。“没法出去打工,只有利用我唯一的特长,画画卖钱。”就这样,王良玉开始卖画补贴家用。随着买画的人越来越多,2004年,王良玉在古丈县开办“农家女画庄”,经营湘西民俗画,成为名噪一方的“农民女画家”。
除了“画师”这一身份,王良玉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苗绣艺人。
王良玉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传统湘西苗绣有两种,一种是用彩色丝线绣在有光泽的棉布或锦缎上的“锦绣”,色彩艳丽;另一种则是素绣,以黑(青)白对比为基调,色调自然清新,用单色丝线绣在棉布或麻布上,朴实无华。
由于素绣色彩单一,更多人倾向于做锦绣。但王良玉对素绣有着独特情感,“我从小就接触素绣,母亲、奶奶、外婆的嫁妆都是素绣”。
因为这份情结,她决定沿袭素绣传统,将能入画的题材做成绣品。但传统的苗绣技法不能很好的把湘西民俗画中的生活场景完全表达出来,于是,王良玉潜心研究,将数纱、挑花、锁花等绣法技艺糅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整合提炼,形成了既不失传统湘西苗绣特色、又自成一格的独特工艺。
在创新素绣技艺后,王良玉开发出了一系列表达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的素绣作品。这些作品生动祥和,给人崭新的视觉享受。“这些素绣推向市场后,非常受欢迎。”靠办画展和参加全国各地的展会打开销路,王良玉的素绣不仅赢得了本地人的喜爱,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2015年8月,王良玉又成立了古丈县农家女素绣有限公司,进一步将素绣运用到服饰中。一步步发展创新,她将自己的艺术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的素绣作品为什么爱用梅竹
为王良玉完成这些素绣作品的绣工们,大多是当地的陪读妈妈和偏远山区留守妇女,王良玉负责创作和传授技艺,她们负责刺绣。王良玉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刺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帮助她们实现居家就业。
2019年3月,王良玉把扶贫车间开到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优先向居住县城安置区的搬迁户和乡镇到县城找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招工,通过技能培训,委托绣制加工素绣湘服、湘西苗绣产品,捐赠帮扶等方式,优先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目前,王良玉的公司有员工40人,其中易地搬迁户23人,长年临时用工80人,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至3000元,80多名搬迁户实现了脱贫增收。
在王良玉创作的素绣作品中,用得最多的元素便是梅和竹,此次参加巾帼创业创新大赛的素绣作品也与它们有关,名叫《梅竹催春》。
“梅代表女性,寓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竹代表男性,寓意挺拔潇洒、虚怀若骨;而‘催春’的寓意是勤劳。”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农民出身,希望通过这幅素绣作品,表达农家人的美和勤劳。
《梅竹催春》的创作非常不易。王良玉介绍,苗绣中,难度最大的还是数花和数纱,图案要求上下左右对称,只要绣错一针,整个图就无法完成。不仅如此,她还采取双面绣的方法完成作品,“两面起花,难度更大,但是双面绣作品两面都非常精美”。
王良玉希望能把素绣带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湘西苗绣的魅力,“将来我想办一个农家女手工艺体验园和工业园,让世界各地的人来湘西旅游,体验素绣手工艺,然后不断开发创新素绣系列产品,让更多农村妇女就业创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