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10月22日> > 总第2932期 > 10 > 新闻内容
听爷爷讲抗美援朝故事:字字惊心动魄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欧阳婷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前的1950年10月19日,一群中国好男儿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70年后,他们中有些人已经长眠,有些人垂垂老矣。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保家卫国的志气、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信念,已经成为绵延不绝的家风,激励滋养着家庭和身边的年轻一辈。
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时,我们采访了两位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孙辈,听他们说说爷爷、外公的传奇故事,也见证军人之风对家庭的熏陶与浸染。



爷爷湘西剿匪后直奔鸭绿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即使已经过去70年,李铁仑依旧清晰地记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甚至还可以用朝鲜语一问一答:“你吃饭了吗?”“我吃了。”
这也是让李铁仑的孙女李新月感到十分自豪的一件事。
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新月是听着爷爷的战斗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书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不容易。”
李铁仑出生于1930年,益阳市安化县人。1949年8月,因为贫穷,他“为了一口饭吃”,从安化跑到溆浦,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李铁仑回忆,他所在的游击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随后,李铁仑跟着部队前往湘西剿匪。
1951年3月,成功完成剿匪的47军接到命令,将部队番号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前往朝鲜战场。
“站在鸭绿江边,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的朝鲜。”李新月说,爷爷李铁仑曾告诉她,当时因为江面上的铁路桥不断被飞机轰炸,部队只能选择徒步进入朝鲜境内。而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李铁仑和战友只能白天休息,晚上前进。就这样过了7个夜晚,部队终于到达前线。
“我们是去保家卫国的!”李铁仑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虽然战友和自己一般大,但是大家的心态都很乐观,“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所以,物资充足时,部队会发新毛巾和新衣服,大家都会很高兴地换上;战事焦灼无法保证后勤的时候,战友们一口雪一口炒面也吃得香甜。
上过学的李铁仑被安排到47军政治部担任文书工作,需要记录部队的各种信息,“牺牲的人员、弹药的补充和更换……”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来自新化的罗盛教,“他牺牲后,我还到他的坟前看过几次”。
让李新月难以置信的是,当时的敌军甚至策反了当地的小朋友。有一次,李铁仑和战友看到一个当地小孩背着降落伞从天空落下,降在了离部队驻地不远的一棵树上。战士救下他后审问得知,他原来是敌军派过来的奸细。而为了避免敌人在水中投放药品,李铁仑和战友每次找水都会细心查看,“水里有虫才敢喝”。
1953年6月,战争双方进行和谈,47军要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换防。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查,部队选择在晚上行动,但不知怎么回事,前方道路堵塞,行踪被敌军发现了。
“信号弹就在我们头顶上飞来飞去。”随后,探照灯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炮弹和子弹如雨点般袭向部队。坐在车上的李铁仑赶紧跟着战友一起下车,试图弯腰通过,可是一枚炸开的炮弹射入他的后背,李铁仑中弹负伤,倒在了地上,而和他一辆车的司机倒在了方向盘上。
趴在地上的李铁仑感觉随着自己的每次呼吸,鲜血就噗嗤噗嗤往外流。随后,赶来的卫生员为他做了紧急处理,李铁仑被连夜送往第38军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医生检查,弹片从李铁仑的左边后背进入,伤口紧挨着横膈膜,穿过两根肋骨后,被卡在了右肩肩胛骨的位置。但医院条件有限,只能等李铁仑的伤口恢复后,再送回国内进行治疗。护士为李铁仑换下棉袄时,他才发现,棉袄上也被子弹打破了一个大洞,棉絮被染红,沾得到处都是。后来,在东北第一后方医院,一块有两截成人指节大小的弹片被取了出来,“当时我还问护士同志要来着,但她说这个要作为美国人进行不正义战争的证据”。
养好伤后,李铁仑被送回湖南,成为了一名文化教员。随后,他又回到安化,成为了税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成了家,有了5个孩子。
如今,妻子已经去世,孩子们各自有了家庭,李铁仑一个人住。平日里,他并不要求孩子们经常回家来看望,“偶尔通过微信聊天就可以了”。但在为人处世上,他严格要求孩子们,并坚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自己板正了,孩子们才能清清白白”。
在李新月眼里,爷爷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对党和国家的信仰十分坚定”。受爷爷的影响,李新月正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外公身上还有弹片
“老革命,向您致敬!向您学习!您好好保重身体!”10月19日,在娄底市新化县上梅街道十字街社区的91岁老人杨楚山家里,新化县人武部部长朱国辉和上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谭任来等一行前来看望他。
杨楚山一门三代从军,成为新化县上梅街道“好家风一条街”的风景线,每天都有游人来此登门拜访、学习,表达敬意。
“我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杨楚山的外孙邹智鹏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外公杨楚山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外公说,他当年是抱着为国捐躯的必死之心去的朝鲜。”而舅舅杨爱平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为表现突出立了三等功。他自己则曾在武汉某空军部队服役。
“我小时候是跟着外公一起生活的。”邹智鹏回忆,外公杨楚山对他要求严格,“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吃干净,不能浪费。”杨楚山告诉他,当时的朝鲜战场很艰苦,“物资紧张时,不仅没有时间吃,而且没有东西吃,吃不饱”。
在邹智鹏的记忆中,外公每天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看完后还会点评。而看到小小的邹智鹏爱玩木枪,杨楚山总会对他说:“当兵很光荣,可以保家卫国。”
跟着外公一起生活的邹智鹏也看到过外公身上的伤:“他的大腿上和肚子上都有枪伤,肚子上的枪伤更是子弹贯穿过去。现在他身上还有一块弹片没取出来。”
杨爱平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基本上不谈论战场上的事情,“父亲退役后先后在邵阳城步粮食部门,新化民政部门、福利厂等任职,于1981年退休。他从不张扬,非常低调。”杨楚山的妻子罗芙娥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沉默寡言,只知道扎实做事”。
但让杨爱平印象深刻的是:“父亲退役后在家依然把被子叠成‘豆腐块’。”而且,他小时候看到父亲的军装照片时,觉得“非常帅,也非常自豪”,于是长大后也参军了。
杨爱平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多次立功受奖,退役后在新化车务段工作。1983年的一天,杨爱平在值班时,突然发现一头重约500公斤的水牛因列车鸣笛声受惊从路边冲到了铁轨中间,此时列车离水牛约30余米,他离水牛约20余米。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个箭步冲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水牛推到铁轨外,列车擦着牛身而过,而惊魂未定的列车员只看到杨爱平的帽子在空中飞起。当时,列车员以为杨爱平牺牲了,立马向广州铁路局怀化分局调度所汇报。当上级部门来调查时,同事们才知道杨爱平的这番壮举。“这是我应尽的职责,没什么好说的。”杨爱平告诉记者。1984年4月,杨爱平被授予“欧阳海式的好青年”荣誉称号,又在同年10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1998年12月,邹智鹏也参军了。“可以说受了外公和舅舅的影响吧!”邹智鹏说,“老一辈参军是保家卫国,而我的目标就是做新时代的好士兵。”在武汉某空军部队服役期间,邹智鹏参加了部队的一项重要试验项目,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优秀士兵”。2000年12月,他退役后到广铁集团工务段上班。“当兵可能后悔一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邹智鹏说,“听说有领导去我外公家里看望了!我为外公骄傲、自豪。”
如今的杨楚山耳朵不太好,但眼睛很有神。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坐在门前,微笑地看着人们来来往往,等着做义工的妻子罗芙娥回家。而他稍显低矮的房子外墙上,张贴着当地政府和妇联为他们家制作的海报——“军人之家”。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