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10月01日> > 总第2930期 > 10 > 新闻内容
上新了,安化
新闻作者:文、图、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视频剪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超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0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马古道上的女人:牵马待客把钱赚
9月16日,安化县江南镇高城村在连日阴雨后,迎来了难得的晴朗天气。村民刘梅花将自家的马儿“灰灰”牵到门前的草坪晒太阳,她开始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而离刘梅花家不远,和她同一马帮的成员正在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领着他们进入茶马古道景区。
作为“万里茶路”起点之一的安化,古道、黑茶穿越千年,自历史中蜿蜒而来;而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印,依旧在现实中延续。
“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买马的。”当年的记忆,依旧印在67岁的刘梅花脑海。40年前,刘梅花的丈夫贺群生因病无法养家,而家里还有年迈的婆婆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担子便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为了生活,刘梅花跟着村里人一起挑着货到山外卖。高城村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地处大熊山麓半腰,交通不便,大部分运输都是依靠人力。心疼妻子,贺群生决定“斥巨资”买一匹马,“当时就花了600多元”。
有了马以后,得以喘息的刘梅花开始思考如何赚更多的钱。冬天到了,她到家附近的山上以6元100斤的价格购买了300斤木炭,送到十几公里外的市场上,再以16元100斤的价格转卖出去。卖木炭赚了钱,她又从市场上进了油盐等生活物资,用马驮回来,再卖给村里人。
就这样,靠着这匹马和自己的力气、心思,刘梅花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见状,其他村民也纷纷掏钱买马。
随着买马的人越来越多,村民吴厚开提议成立“马帮”,统一管理,也可以互相帮衬。
1986年,在吴厚开和贺群生的协调下,高城马帮成立,将山里的货物运出去的同时,又带回村民生活必需的产品。
随着马帮的发展,一开始只有5匹马的团队扩充到40余匹。“每一匹马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吴厚开告诉记者。
还是靠着这匹马,在丈夫去世后,刘梅花独自将三个孩子拉扯大。
2008年,安化县政府决定将茶马古道开发成风景区,来高城村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
游客的到来,让原本只背货的马帮有了新思路。人牵着马、马载着客,在茶马古道转悠一圈,一次至少可以赚几十元——这笔生意吸引了更多村民购买马匹加入马帮。“马最多的时候达到120匹。”吴厚开说。
贫困户陈查玉一家就趁此机会加入了马帮。陈查玉和丈夫身体都不好,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她买了一匹马,载着游客游览茶马古道。“差不多10里路,走上1个小时,可以赚100元。”陈查玉告诉记者,牵马的时候,她还可以和客人聊聊天,介绍茶马古道的风景和故事,“一年下来,收入万把块钱不成问题”。
儿女成家、已经闲下来的刘梅花也再次购买了一匹马,又开始忙活起来。“今年4月恢复营业以来,我已经赚了1万多元。”刘梅花高兴地告诉记者,灰灰跟自己是“老熟人”了,十分听话,“马帮也给我们和游客都买了保险”。
“我们是南方最后一支马帮了。”吴厚开介绍,如今有不少成员外出务工,马帮只剩下40匹马,且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游客以安化本地为主,“暑假是茶马古道的旅游旺季,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玩,8月一个月,马帮的集体毛收入达到12万元”。



易地搬迁搬来幸福,村民写诗写下感激
在安化县滔溪镇新联村村民刘陶范新家的墙壁上,贴着两首字迹工整的诗——《脱贫颂》和《扶贫果》。
《脱贫颂》讲述的是刘陶范对当地易地搬迁的感受。他一家四口原本住在新联村彩莲界,海拔800余米,交通落后,“买一支牙膏、一包盐都要走上十多公里山路”。秋冬时节,山里的水汽凝结成冰,路滑难行,容易被困在大山中,刘陶范和妻子李子南必须提前准备好过冬的物资;夏季缺水,刘陶范需要下山挑水供一家人使用。不仅如此,教育和就医也都是大问题。因此,他在诗中写道:“彩莲原住高山岭,农房分散各西东。生存条件多恶劣,地域偏僻实贫穷。”
刘陶范想过要搬到山下住,但搬迁费用对他而言,实在是太过高昂。
2015年,安化县扶贫办驻村工作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将住在山里的27户贫困户搬下来,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同时,也解决彩莲片区村民出行难、就医难等问题。
新联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姚品中告诉记者,刚开始,山上的住户还有些犹豫,“他们担心搬迁是要钱的,也担心搬下来后靠什么生活”。
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持续做思想工作,2016年底开始,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同步搬迁户6户陆陆续续搬到了山脚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始了新生活。
“生活确实变化大。”刘陶范告诉记者,如今不仅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买东西走上几步路就到,而且家家户户都喝上了放心水,用电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孩子上学的问题也到了解决,“以前同一个村,都要到学校旁边租一套房子陪着孩子上学,不然就会迟到”。
因为生活越来越幸福,2018年9月,刘陶范在《脱贫颂》的后半段写道:“党政英明决策好,整体搬迁助脱贫。如此恩情撼世界,落后村子变小城。”
为了打消搬迁贫困户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村里保留了他们在山上的生产资料,每户都有自己的茶园,有几头猪或者一头牛;同时,加大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力度,确保每户都能发展家庭小产业。如今,已有60%的贫困户种植中药材。
刘陶范家就有两亩多茶园,种植了黄精、厚朴、玉竹等中药材,还托养了一头牛,“我们老两口在家,一年的收入也有一万多”。日子越过越好,刘陶范提笔写下第二首诗《扶贫果》,诗里不仅描绘了村子的新面貌,也表达了感激之情:“幸福感谢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
姚品中介绍,2014年,新联村共有313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而村集体收入为零,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880元。如今,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在产业扶贫的帮助下,村民的人均收入2019年底已经达到12480元。
“我正在酝酿第三首诗。”刘陶范说,“这首诗的主题就是‘奔小康’了。”



打造“安化黄精”品牌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今日女报/凤网讯(记者 欧阳婷 通讯员 周珺杰)9月26日,第六届“湘九味”中药材论坛暨“安化黄精”品牌发布会在益阳市安化县举行。开幕式上,安化县被授予“中国多花黄精之乡”牌匾,安化黄精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同时举行了11个产业项目的集中签约仪式,签约总金额达到12.1亿元人民币。
益阳市副市长黄东红在致辞中指出,中医药产业具有“大地增绿,民众增收,财政增源”的显著特点,是典型的“生态经济”。安化县生态环境多样,中药材种类丰富,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是“中国多花黄精之乡”“中国厚朴之乡”“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正逐步引领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益阳市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将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近年来,安化县积极培育以“安化黄精”为核心的“安五味·养五藏”公共品牌,规划建设900公顷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目前,全县共实施中医药健康产业扶贫项目33个,投入资金3684.6万元,直接帮带1.8万贫困人口脱贫,带动12.8万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及其关联产业。2019年,实现中药材年产6.8万吨,总产值22.3亿元,中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特色产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