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9月10日> > 总第2927期 > 2 > 新闻内容
致敬那些扎根贫困地区的女教师们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是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在湖南贫困地区,有一批扎根乡村的女教师,她们虽只是在一个乡村小角落里默默耕耘,却展现着自己生命的极大价值,为贫寒的山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也为孩子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天地。
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今日女报融媒体中心联合湖南各地妇联推出“湘村扶智她最美”专题报道,致敬并关注这些扎根贫困地区、为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的女教师群体。



坚守瑶寨村小,代课老师一“代”31年
逶迤的盘山公路在这里转了个急弯,这里是骑田岭的半山腰,山路的弯太急,车子需要回倒一把,才继续往上开。路的两旁,一个瑶家小山寨挂在半壁,三五人家,几垅水田,几畦菜地。
郴州市宜章县梅田镇龙村瑶族村600多名瑶族村民,分住在骑田岭海拔千米上下的十几条沟沟岔岔,人称“瑶山十八寮”。这里高寒荒僻,交通不便。31年前,作为瑶寨里第一个初中生的赵春容,以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瑶族村的教育重担,当起了瑶族村小的代课老师,这“代课”一“代”就是31年。

瑶寨第一个初中生成了村小老师
面积不大的龙村瑶族小学也“挂”在半山腰。“这里叫行树岭。以前的学校更远,还在山上面。我在上面呆了16年,2005年才搬下来的。”赵春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龙村是个瑶族村,共有6个自然村,散居着140户、600多名瑶民。赵春容说,以前,瑶山上的孩子只读到4年级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因为山上的小学只有1-4年级,要继续读,就得到山外的学校去读。很多瑶族孩子语言不通,胆子又小,怕人欺负,所以他们怎么也不肯下山读书。
赵春容是瑶山上第一个初中生。“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读了初中考高中,读了高中考大学。”赵春容说,她发誓要成为瑶山上第一个依靠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但是,初中毕业考试才结束,梅田学区负责人就找到了赵春容。原来,瑶族村小的吴老师患严重糖尿病,身体一直不好,最近又在家访时被毒蛇咬伤,不能上课,在这个重要关口,学区负责人希望初中毕业的赵春容能接吴老师的班,继续把瑶族小学教下去。
村干部、村民代表和母亲也赶来劝她:“我们都知道你是个乖孩子,能体会村小学眼前的难处,下面的人不肯上瑶山教书,就是来了,也不懂瑶语……”
“当时我非常矛盾,因为我很想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望着贫穷落后的瑶寨,我不能忘记自己启蒙老师老师吴老师的教育之恩,不能放弃我的瑶族同胞。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经过几天的思考后,我决定留下来。”赵春容告诉记者,当年15岁的她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又回到了自己童年曾经坐过的教室,走上了三尺讲台。

她还是保育员、炊事员、勤杂工、妈妈
赵春容至今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上课时,孩子们齐齐起立,喊出“老师好”的情景。看着孩子们眼睛里透出的纯真和可爱,15岁的她,心里一下子热了起来。
龙村的瑶族同胞属于过山瑶,很多小孩子只知道讲瑶语,“刚进学校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听得懂、看得懂、读得懂课文,我必须说一句普通话,再讲一句瑶语解释,采用这样的方式慢慢去教,他们才能听得懂。”赵春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除了耐心细致地教孩子们知识,赵春容在学校还承担着多重身份——保育员、炊事员、勤杂工,甚至妈妈的角色。来学校读书的孩子有的脸上黑乎乎,有的头发乱蓬蓬,赵春容就帮他们梳头、洗脸、剪头发、洗澡等,有时孩子发烧生病,她还要背着孩子跑十几里山路看医生。风霜雨雪天,为了安全,赵春容会亲自接送孩子。而家住得更远的孩子,她则带在身边跟自己吃住。
以前瑶家人对于读书不是很重视,多数孩子只念一半便辍学了,所以,劝学也是赵春容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之前,很多家长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让孩子读书,我去劝学回来之后,还得给学生垫学费,有时几年的工资都得垫上。”赵春容告诉记者,面对这种矛盾的情况,她只能利用假期,到山上采药材弄山货卖点钱,或者是到附近的林场或煤矿打点临时工。
“一有空余的时间,我就想着怎么能赚点钱。”赵春容告诉记者,为了能够多帮孩子买点学习用品,“有时候哪怕是一支铅笔,一个本子,孩子们也很高兴。”有一年,生姜的价格不错,在学校边上的地里种了不少姜,一趟趟挑到镇上去卖,最后卖到的钱给学校里添置了一台录音机。自从有了这台录音机。每次上音乐课,孩子们都欢呼雀跃。

“只要有一名学生,我就要教下去”
赵春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她也曾经有过要离开学校到外面去闯闯的念头,“有一年,亲戚帮我在广州找了一个合适的工作,工资是我代课工资的几十倍,当时都谈好了”。
那是1994年的春天,开学前的一天晚上,赵春容向新来的教师做了移交,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瑶寨,外出工作。附近几个寨子的村民,听说赵春容要走,火急火燎地连夜赶来挽留她,寨子里的孩子们也全部走到了赵老师家里,领头的一个女孩子一边哭,一边稚气地说:“老师你别走,如果你走,我们就到下面的独木桥上拦住你,把你的行李抢回来。”
赵春容流泪了:“承蒙各位父老看得起,我不走了,再也不走了!”
这么多年来,作为瑶寨里的第一位“文化人”,赵春容的身份,并不只是一名老师这么简单。瑶寨人畜饮水工程的兴建、养牛场的建立、农网改造的完成,她都积极奔走呼喊。她也总是尽其所能帮助那些困难的乡亲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为贫困孩子找爱心人士资助,为妇女们办夜校教她们识字,向政府争取建房扶贫资金,帮一些特别困难户办低保,向老人宣传惠民政策,带领年轻的人在寨子里做福利事业等。瑶寨上下的老老小小,都特别信赖她。
“从我开始教书后,瑶寨才出了初中生。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大学生。扎根瑶家这么多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多孩子毕业后在外都找到了自己称心的工作,逢年过节我都会收到他们的祝福。”赵春容说,这是她在瑶寨教书这么多年,感到最欣慰的事。
随着大部分学生转到了镇上完小去读书,村小的学生越来越少,原先70多人的学校,如今只剩下了6名学生。但赵春容说,就算只有一名学生,她也要教下去。年近五旬的她告诉记者,她这辈子只会教书,也爱跟孩子们打交道,“哪怕一名学生也没有了,村小不办了,我也愿意到镇上小学去照顾那些孩子们”。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