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9月10日> > 总第2927期 > 3 > 新闻内容
35年,她走出万里家访路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老师,你会把我们教完吗?” 在常德市桃源县钟家铺乡杜坪分校,今年55岁,即将退休的女教师曾凡平听到学生说这句话,总是鼻头一酸。
从漏雨的平房到新修的数字教室,她已经在3尺讲台上站了35年。年轻时,每到开学,她就要走破一双鞋——山里没有电话,没有车,家访是她联系家长的唯一方式。从早上走到晚上,路上要穿过好几个悬崖峭壁,杂草荆棘划得腿疼。她随身带着一个水壶,喝完了就找家长灌、或者接山里的泉水。
在这条路上,曾凡平挽回了无数辍学儿童,为失亲的孤儿重建信心,告诉不识字的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如今,她身患骨质疏松,爬楼梯都疼。过往上万里的家访路上,见证曾凡平平凡一生中,不平凡的的教育执守。



学生给她送来246元“红包”
1995年元月,村小开学。曾凡平像往常一样迎接报道学生。她忙碌之下发现,五年级的陈琼没有来。她隐隐有些不好的预感,打听到地址后,就朝五六公里外的陈琼家赶。
那是一座坐落在半山腰上,被杂草环绕土房子。曾凡平敲了敲门,11岁的女孩陈琼看见她,叫了一声“曾老师”,就开始啜泣。
“她不读书了,我们没钱。”没聊几句家常,陈琼妈妈就丢下一句话。曾凡平看了看陈琼红红的眼睛,问道:“那你想不想读书?”女孩点头。曾凡平说:“孩子不能不学习,学杂费学校可以减免一些,其他的我先帮她垫付了”。
就这样,陈琼又重新回到了课堂上。就学期间,曾凡平一共为陈琼垫付了各类学杂费、考试费246元。当时,曾凡平还是一名民办教师,246元是她半年的工资。
毕业那天,陈琼对曾凡平说:“老师,我暑假就去镇上卖血,把钱还给你。”“那可不行,你千万不能这样,身体要紧!” 曾凡平赶紧制止了陈琼,“钱还不上就算了。”
6年后的一个正月,曾凡平走亲戚归来,家里人告诉她,一个自称是她学生的女孩送来了一个红包。曾凡平打开红包,里面正是246元,还附上了一段话:“曾老师,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现在靠自己的力量挣了钱还您”。
从教35年,曾凡平为学生们垫付的学费加起来有好几万元。

唤回用手机“做交易”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老爱抱着手机玩,是这几年最困扰曾凡平的一件事情。为了收回孩子们的心,她靠的,依然是“家访”。
13岁男孩杨遵义,妈妈外出打工,爸爸已经60岁。爸爸为了让孩子帮着家里看看牛,就拿能够给孩子玩手机为条件交换。
曾凡平知道此事后,周末赶到杨遵义家。面对“兴师问罪”的曾老师,杨爸爸无奈地说:“曾老师,家里的活太多了,天天就指望着孩子回来帮我。他又不肯,我只好用手机交换了。”
“你这样是害孩子,影响他学习,还影响他身体。”曾凡平语气颇重说道。她找杨爸爸要来了杨妈妈的电话,请她回来陪一陪孩子,“有的时候,他们(留守儿童)就是太孤单了,缺乏交流和陪伴,所以才会沉迷手机。”曾凡平说。
杨妈妈果然回家陪杨遵义一段时间,杨爸爸也不再给孩子“做交易”,孩子的成绩也在上升。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认为孩子以后干什么都能吃上饭。”曾凡平说,乡村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这是她35年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所以,她一有机会,就会和孩子们说说那些走出大山的师哥师姐们——当年伙食费交不上,每天跑步回家做饭,下了晚自习再帮家里挂苎麻的女孩,已经成了首都医科大学的教授;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教室里也走出来不少博士生,“我要给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和远大的目标,鼓励他们勇敢创造未来。”曾凡平说。
因为曾凡平带的班教学成果突出,多年来,不少城里学校邀请她去教书,但她不肯。“城里孩子不缺老师,这里却缺。”曾凡平说出她不愿下山的原因。
临近退休,她还将在县里工作的女儿召唤回来,也在钟家铺杜坪分校教书,“一个孩子是一个农村家庭的希望,我们得教好他们。” 曾凡平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