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8月06日> > 总第2922期 > 10 > 新闻内容
骂别人『绿茶婊』,你已成了性别歧视的帮凶
新闻作者:张秋盈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有有简直就是个高段位绿茶!”
“绿茶配山楂,臭鱼配烂虾!”
最近,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播,也让“绿茶”这一网络词汇再次火爆。“绿茶”即前几年“绿茶婊”的同义词,与之类似的网络词汇还有“白莲花”“傻白甜”等等。这些语言如今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甚至在很多场合成为了诋毁女性的武器。
比起“绿茶”,同样诞生于网络的词汇,诸如“牛X”“卧槽”等,其普及面似乎更广。而大多数将这些语言挂在嘴边的男男女女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性别歧视者中的一员。
早在2018年,中南大学李斌副教授在湖南省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性别表述与性别正义研究》中就指出:网络词汇是有性别的,商业利益和传统性别文化共同助推了网络词汇中明显或隐含的性别歧视,网络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当下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那么,这种诞生于网络语言中且日益盛行的性别歧视究竟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我们又该如何行之有效地抵制这种歧视?除了专家学者们的倡导,作为女性,也许我们也该有针对自己的关照和反思……



为什么这么多脏话都离不开女性的身体
“绿茶婊”这一网络词汇诞生于2013年,原指外表清纯美好,但却从事性交易的女性。随着这几年的网络狂欢和各类影视剧的播出,它的词义被泛化——专指那些通过展示柔弱、乖巧,实际上却为谋取不当利益或引起男性注视的女N号。
在现实生活中,“绿茶婊”“心机婊”这类词语,更多地出现在女性嘴边,她们动辄对别人以“婊”相称,其实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她已成为传统男性性别秩序的维护者。换句话说,作为女性,你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歧视了自己的性别,成为了男权主义者的帮凶。
除了各类“婊”字的网络词汇,另一些存在于特定网络社区的女性词汇如“恐龙”“坦克”等,显然男性意志更明显。“恐龙”,尤其是“肉食性恐龙”,指相貌较丑且凶悍的女性,“坦克”则指向身材肥胖的女性。
“表面看,‘恐龙’具有调侃和幽默的意味,但对被称为‘恐龙’的人而言,这样的词汇无疑是对女性的一种极度不尊重。”李斌指出,这种对外貌的夸张表述,是在“男子无丑相”和对女性“以貌取人”的思维定势下诞生的产物。在传统性别形象的刻板印象里,女性应该美丽温柔,她们往往缺乏实际才能,对男性应抱有理所当然的“谦逊”。因此那些强势的、上进心明显的女性则不免要被扣上“肉食性恐龙”“灭绝师太”的称号。
“这些词汇首先体现了性别形象和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同时也是传统‘厌女症’的延续。”李斌说,传统“厌女症”的明显表现是:很多脏话大都以女性,特别是女性的生殖器组成的,而在网上,这些脏话有了新的变体,如“你妹”“撕X”等等。
除了传统性别文化的直接作用外,色情淫秽信息在网络词汇中的渗透和蔓延,同样助推了网络词汇中明显或隐含的性别歧视。
“裸考”“裸辞”“比基尼考”虽然实际含义并不指向色情,但它的字表意思却给人以十足的想象空间,“炮友”“菊花”“腿玩年”“浮力姬”“童颜巨乳”等则透露着实质性的色情色彩。
“不管是实质性的色情淫秽信息,还是谐音造成的意念上的色情淫秽信息,‘很黄很暴力’无疑是网络词汇很重要的构词元素。”李斌说,网络词汇携带色情基因在一些青年人看来,也许很幽默大胆、很好玩,但实际上它却以想象的性愉悦,扭曲了人们对性别尤其是对女性应有的正确性别认知,缺少了对女性最起码的尊重。
为什么大量网络词汇带有一目了然的性别歧视?李斌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与商业利益有着密切关联。只要存在着对女性视觉化、对象化的媒介消费,就必然存在着用以满足这种消费的媒介生产。很多“大V”的商业性质,是直接导致网络词汇对女性形象物化和商品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的干预手段,阻止这些性别歧视的词语恶性循环。   

为什么大家面对歧视“不敢正面刚”
“你妹”“撕X”这些在网络上流行多年的词语,难道真的没有人看着不顺眼吗?李斌认为未必。之所以这些充斥着性别歧视的词汇能持续传播,在她看来,原因有二。
第一点是集体无意识,把侮辱性词汇当“段子”。李斌认为,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应有的性别平等意识,在网上看到一个词汇很火,马上就会跟风成为使用者和传播者,“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个段子、一种幽默,不需要上纲上线”。
在李斌所在的QQ或微信群,如果有人有意或不经意使用了带有性别歧视的网络语言,只要她看到了,她都会及时地提出质疑和批评。“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发声。”李斌说,如果大家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必然就会导致“习惯成自然”。这也是她认为带有歧视性的网络词汇会快速传播的另一个原因——“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的知名理论,指在群体影响下,人们更愿意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在网上,带有性别偏见的词汇很火,一些有性别平等意识的人即使感受到了不适,也“不敢正面刚”。而理性的性别认知则因为担心招来谩骂与误解,反而在网络的舆论角力中处于势单力薄而难以发声的弱势状态。   

性别教育从哪儿开始
在李斌看来,遏制性别歧视词汇的传播,首先就要从“发声”做起——而发声则必须推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地“意见领袖”。
“有意识地培养具有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她们)让网络语言传播者和网络语言受众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意识到网络词汇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及其危害,并通过他们(她们)在网络世界营造一种敢于对网络词汇中的性别歧视说‘不’的勇气和氛围,从而跳出‘沉默的螺旋’。”李斌说。
首先,媒体和教育、妇联组织应该成为性别话题意见领袖的领头羊。李斌观察,如今,在网络上,涉及两性话题的内容总是以对骂的形式出现。“但是对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反而会让伸张女性权益的人被污名化,扣上‘女拳师’的帽子。”李斌认为,合理的性别意识教育应该是晓之以理、润物无声的,用正式的性别教育把没有意识到网络词汇或者相关网络话题中存在性别歧视的人争取过来。这也需要权威部门在新媒体传播时,设置议程,并指出不当的网络表达。
另外,近年来关于女性视角的研究和课题也在不断增多,但是这些课题被普通读者了解的很少。李斌认为,应该积极地把这些女性学者的研究转化为网友喜欢、爱看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性别意识的普及同样可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除了推出“意见领袖”,在青少年中建立有效的性别意识教育,同样也是当下互联时代的当务之急。在李斌看来,性别教育其实并不仅仅是课堂,而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养成。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学校作为性别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学校是否真的营造了一种合理的性别观。
“教师本身是不是有基本的性别观念,有没有在课堂上灌输传统性别观念?”李斌认为,对教师进行适时的性别教育培训,是培养青少年正确性别意识的突破口。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教师进行性别教育,再通过教师将性别教育普及到学生之中。
不过,李斌也欣喜地发现,湖南在性别教育上在全国处在靠前的位置,一些高校在多年前就率先开设了性别教育的通识课程,如中南大学的文化素质课《女性与发展》,湖南女子学院、湖南工商大学等高校也推出了类似的女性学课程。“通过影响大学生群体,再由大学生影响青年网络环境,让接受性别教育的大学生成为网络世界里新的意见领袖。”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