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7月09日> > 总第2918期 > 4 > 新闻内容
好家风一条街:920米有60户模范家庭
新闻作者:文、图、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罗雅洁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忠孝为本,诚信礼先,勤劳节俭,淳朴和谦,睦邻友里,子孝妇贤,诗书传家,积德行善……淳淳家训,代代相传。”7月6日下午4点,从娄底市新化县上梅街道十字街社区137号家里传出孩童的朗朗诵读声。走进去一看,是一名4岁的男孩和一名6岁的女孩正在客人面前流利地背诵挂在墙上的自家家训。
这是四世同堂的94岁老人吴素贞的家。近四年来,来她家听家风故事的人早已近2万人,两本厚厚的登记本,写满了访客的留言。
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条长920米的十字街石板路上,至少有60户让人惊叹的“好家风”家庭:既有三代从军两代上战场的军人之家,又有身高不足1米但身残志坚的“瓷娃娃”就业带头人自强之家,还有书香之家、模范之家、互敬互爱之家等等。
7月6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深入上梅街道十字街,穿门入户,探访5月中旬挂牌“好家风一条街”的十字街社区的家风故事。



家训传承了十代,4年迎来近2万人参观
当4岁的王禹骁和6岁的戴烨怡在客人面前流畅地背完64个字的家训时,房间里立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74岁的肖宝田更是对两人竖起大拇指:“给你们点赞!”
肖宝田告诉记者,他母亲吴素贞老人已94岁,“母亲生下6个儿子,全家现有48口人,四世同堂,王禹骁和戴烨怡是第四代。”
虽然一大家子人多,但只要是逢年过节,肖家17个小家庭都会聚集在一楼大厅,在一个大锅吃饭。“今年端午节,我们一次煮了10斤米。”六个妯娌分工合作,各自发挥厨艺特长,做出可口菜肴。因为长辈的示范作用,肖家的第三代也非常团结。“我们第三代有由头就聚会,还经常带奶奶去旅游。”老五肖学田的女婿戴广林告诉记者,他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跟他母亲和自己岳父是同学有很大关系,“我妈一早就知道岳父家家风好”。
有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肖家的6个妯娌时间最长的已嫁来50多年,最短的也嫁来30多年,她们不但没有红过脸,而且互相包容、互帮互助。由于大家的工作单位不同,上班时间不同,为小孩做饭、接送上学、洗澡等问题,总是谁有时间就抢着做。肖家兄弟的房子也建在一起,“母亲年纪大了,我们6家轮流照顾母亲,每次一个月,每天24小时陪伴,把床摆在母亲房间斜对门,随时可以照顾到她。”肖宝田介绍。
2019年,70多岁的大嫂彭桂香被评为上梅街道“最美媳妇”,并获奖励400元。她认为这份荣誉是在母亲和五个弟媳的支持下共同努力所得,便把其中100元给了母亲,剩下300元由6个妯娌分享。吴素贞也常说:“我的六个媳妇就是六个女儿。”
“64字家训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至今已有10代约200年。其中最核心的内涵是‘忠’‘孝’‘和’。”肖宝田说,他深刻地记得父亲说的一句话,“不利于家庭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家庭和睦的话不说”。他承担起长兄的责任,遇到矛盾就以家庭会议的方式求大同存小异,协调解决。
吴素贞也给孩子们做了榜样。肖宝田回忆,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有一次借来了一餐米,听邻居说家里也没米下锅又因故走不开,她立即将米转送邻居,自己又走了好几户人家,直到天黑才借到米。“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里有从政的、从商的、从军的,均无不良记录。”
肖家第三代肖亮是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干部,从农历正月初二就返回单位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直到4月底,没有休息一天。
如今,肖家有共产党员9人、志愿者16人,部分家庭成员获得过“国家轻工部劳动模范”“娄底市十佳文明市民”“‘上梅红’十佳志愿者”“民间艺术家”“湖湘太极精英”“新化县优秀服务明星”“最美婆婆”等荣誉,有的还有幸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队伍的一员。
2017年,上梅街道向吴素贞授予“幸福之家”荣誉牌匾,并在她家里正式开办“‘上梅红’家风家教学习讲堂”,至今慕名来访的已接近2万人,访客不仅来自当地,而且来自外省,不仅有学生和普通家庭,也有领导和学者。两本厚厚的登记本,写满了访客的留言。



一家三代从军,他经历飞驰列车擦身的惊魂一瞬
离开肖宝田家走不到10米,记者被一张墙上的大海报吸引了。海报标题是“三代军人风采”,用图文简单介绍了杨楚山一家三代从军的情况,尤其是杨楚山和儿子杨爱平从军时都曾上过战场。
海报下,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杨楚山正闲坐在门前,看人来人往,面带微笑。
“我参军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杨爱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他小时候看到父亲扎武装带和配枪的照片“非常帅,也非常自豪”,而且父亲退役后依然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1978年,18岁的杨爱平入伍,并于第二年参加了一场自卫反击战。“我是汽修兵,跟着运送弹药的车走,只要车坏了,立马就去修。”因为表现突出,杨爱平立了三等功。
1982年退役后,杨爱平分配在娄底新化车务段工作。1983年的一天,杨爱平在值班时,突然发现一头重约500公斤的水牛因列车鸣笛声受惊从路边冲到了铁轨中间,此时列车离水牛约30余米,他离水牛约20余米。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个箭步冲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水牛推到铁轨外,列车擦着牛身而过,而惊魂未定的列车员只看到杨爱平的帽子在空中飞起。当时,列车员以为杨爱平已经牺牲了,立马向广州铁路局怀化分局调度所进行了汇报。当上级部门来调查时,同事们才知道杨爱平的这番壮举。“这是我应尽的工作职责,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杨爱平告诉记者。1984年4月,杨爱平被授予“欧阳海式的好青年”荣誉称号,又在同年10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杨爱平姐姐的儿子邹智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于1998年底入伍,曾在空军部队服役,获得“优秀士兵”称号。
杨楚山的妻子罗芙娥已经83岁了,目前也是十字街社区的志愿者,经常参加“上梅红”文艺小分队的演出活动。“他(指杨楚山)年轻时当志愿兵为国建功,我年老了也可以当志愿者为社区出力。”罗芙娥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