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爸妈照顾小孩非常给力,两个小家伙也很听话,好像知道我们在参与某项特别要紧的工作,你完全不用操心。”2月6日晚,收到丈夫的微信语音后,何琳珊大哭了一场。作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的一名“90后”护师,她除夕出发,告别丈夫和年幼的两个儿子,大年初一来到湖北省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14天里,这是她第二次哭,“第一次是刚来的那天晚上”。这段时间,“病人出院”“和儿子视频”是让她最高兴的事儿。
医生每天给病人写小纸条
“今天我们又有3个病人出院了。”2月7日上午,正在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工作的何琳珊兴奋地告诉今日女报记者。如今,她所负责的病区出院人数逐天增多,病人的心情也很不错,“他们觉得很有希望”。
她还记得,第一天来时,整个病区一片沉默。不时有患者拉着她问:“为什么医生还不来看我?”到了晚上,每个病房里都是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何琳珊负责的病区,大多是轻微症患者。每天,她需要和与另外三名护士一起为58个病人输液、换药、做咽拭子、打水、送餐。结束6小时的工作后,她回到住宿的酒店,常常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一天,一名70岁的老奶奶入院,她神色恐惧。一旁的医生为了安慰她,递过去一张小纸条——除了体温、抽血结果、治疗方案外,纸条上还写着“加油!不要害怕,我们与你同在”。
老奶奶看了,点了点头。
由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便交流,小纸条变成了医生、护士和病人交流的工具,每天医生查房或者护士输液,都会把当天的检查结果写在小纸条上,再附上一个“加油”给病人看。
病房里还有一对父子,家里有三个人被感染,儿媳妇住在另外的楼层。“开始的时候很冷淡,跟他们说话也不答应。”何琳珊说,十几天后,两人开始常对着何琳珊笑,还不停地说谢谢。“可能是看着我们工作,觉得确实很辛苦吧。”何琳珊揣测地说。
第一次做危险系数极高的咽拭子,何琳珊很担心。对面坐着个30岁的男子,湖北本地人。何琳珊对他说:“把口罩取下来,麻烦尽量不要咳嗽”男子点点头,棉签从他嘴里伸出来的时候,他还是没忍住,赶紧用口罩捂着嘴转过去。“他是刻意避开我。”何琳珊很感动。
“今天经历了什么,你要说出来”
何琳珊所在的医疗队,每晚都有一个例行事项——所有队员站在自己房间门口,护士长问:“今天大家经历了什么?都说出来。”
“这是给我们做心理疏导,害怕我们压力过大。”何琳珊记得,大家第一天都是抱怨着同一件事:穿6个小时尿不湿太难受,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折磨人。护士长一边听,一边鼓励大家努力撑过去。
出发前,在公安部门工作的丈夫有些不舍,毕竟她还是两个小宝宝的妈妈,但何琳珊一直坚持。除夕一大早,刚下了医院的夜班到家,她马上被通知要出发,简单收拾后,丈夫开车送她到了医院。临别之际,丈夫捧着她的脸,两人头碰头,双眼通红。何琳珊说:“我是要去当英雄的。”这一幕被发在了抖音上,成了那天的“爆款”。
到黄冈的第一天,何琳珊就收到了丈夫的语音信息:“你还吃得消吗?要照顾好自己。”平常爱跟丈夫撒娇的她,听着听着就哭了。她告诉丈夫,其实自己有点害怕。丈夫笑着鼓励她:“你是护士,我是公安,要是我们还怕,别人怎么办?”
现在,何琳珊的微信名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元宵节晚上,她发了一条朋友圈:“现在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