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1月02日> > 总第2894期 > 12 > 新闻内容
“牛蛙、鸡娃、青蛙”,你家孩子是哪种“娃”
新闻作者:文静然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说不懂几句网络用语就没法和人愉快地聊天,还真是这样。
  睡前和朋友微信,说娃的事,正常不过的交谈,她忽地丢来这么一句:欲练“牛蛙”,必先自“鸡”。
  啥?啥?啥?
  一连串的问号后,那端回复了一个睡觉的表情,不用说,天就这样给我聊死了。默默地,我打开了百度,下面是我根据度娘的提示总结归纳的一组教育暗语。
  ①牛蛙。即牛娃,很牛的娃。奥数很牛的叫“奥牛”,英文很牛能看原版著作的叫“英牛”,而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等等。
  ②鸡娃。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娃“打鸡血”,父母通过安排各种培训让娃始终保持学习和拼搏的饱满状态。要给娃“打鸡血”,父母当先给自己“打鸡血”;要想培育出“鸡娃”,父母当先“自鸡”。
  ③青蛙。指普通“娃”,也叫普娃。
  ……
  开眼了!开眼了!
  以致睡不着。奋力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鸡啊蛙啊牛啊,并同时与一条狗发生链接。
  心理学有一项经典实验,一条狗,将它关在笼子里,打开蜂音器并电击之,狗狂吠加转圈加以身体撞击笼门,各种反抗。多次实验后,当蜂音器再次响起,狗本能地倒地呻吟、颤抖……而这一次,笼门是打开的,狗可以跑。变主动逃避为绝望的等待——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即习惯了失败的一种心理状态及反应。心理学家认为,习得性无助感起于童年,因为儿童的认知是具体的、他控的。网上看到许多的“鸡娃”“牛蛙”,且低龄得让人瞠目。别人家的孩子都那样了,咱家的孩子怎么还这样?于是,学奥数,学英语,学大语文,学钢琴,学围棋,学书法,学美术,学舞蹈……反正别人家的娃学什么,咱家的娃就学什么。“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很冷;有一种热,叫妈妈觉得你很热。”如同穿衣戴帽,冷暖自知,可你非要代替我感知,我亦无力反抗,好吧!随你吧!有一种学习,叫爸爸妈妈觉得你应该学习。
  一亲戚的孩子学钢琴,四岁开始,至八岁,每天都在学都在弹,可就是没弹出什么像样的曲子,直到没有老师愿意教她。有一天我们一起吃饭,孩子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她一直在敷衍,一开始是敷衍我们,时间一长,她连自己也敷衍了。而且我发现,敷衍成为她的惯性,做什么事情都很敷衍。”这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反观我对儿子的教育,我陷入了苦恼。儿子开始学书法,也是每天都在学都在写,可是……“他不想好好练习基本功。”老师这样告诉我。所谓基本功即持笔功,他每天需要用手背将两只毛笔平举过头顶二十分钟,然后再执笔画圈以锻炼手腕的灵活性。儿子却只想写大字,关于练习基本功的重要意义,他是懂的,可他还是只想写大字。
  我终止了儿子的书法学习。
  或者有人会说,继续学,总能学到一些,哪怕只是培养一点沉着镇静的习惯也是好的。真的可以吗?就说那个学钢琴的孩子,其父母并不指望她搞专业,不过培养一些气质。然而,你可以不搞专业,但你必须有对专业的敬畏;你想通过某专业培养气质,那么你就必须涵泳优游。否则,你所有看似努力的付出只会次第增加你的焦虑和恐惧,这一渐变过程,即“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过程。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通常有两种表象:一、无所谓,你们要我干吗就干吗;二、有所谓,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自己在别人眼中所谓的“自尊”和“身份”上。总而言之,因为失败的经历以及别人消极的评价,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因而通过一系列消极或貌似积极的行为彻底地表现自己的无助。
  恕我又一次将所谓“鸡娃”“牛蛙”与心理学实验的那条狗链接在一起。为人父母,自然是光鲜神圣的,可殊不知,我们正在拿自己的孩子一次一次地做实验。学学学,究竟学什么不学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学?怎么学?请不要把我们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送进实验室。
  经典儿童文学《小王子》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果你想要别人造一艘船,不要教他如何收集木头,不要指挥他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引导他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儿子,我不要求你学习书法,如果有一天,你想遨游大海而视那一只狼毫为浆,你再告诉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