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12月26日> > 总第2893期 > 15 > 新闻内容
《读库》创始人张立宪长沙谈读书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说中国出版界近年有“奇迹”的话,必然绕不开《读库》。
  这个诞生于14年前的知名读书品牌,一直保留着其深入人心的经典面目——小开本读物,两月一期,平装、平价。
  稍微有点文艺情怀的读者都知道,读库背后有个“奇人”——张立宪。因为喜欢数字六,江湖人称“老六”。老六爱喝酒组局,遍识名贵,一度有“京城交际花”之誉。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活得热热闹闹的男人,彼时却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了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几乎以一人之力,创出“品牌奇迹”。也许因为善写影评的原因,除了在创作和出版界独树一帜,张立宪还主演过高群书经典电影《神探亨特张》,差点就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显然,这样的男人走到哪儿都是自带流量的。近日,张立宪第一次在长沙举办读者见面会,来的都是不曾见面的老熟人——《读库》粉丝。张立宪记得,他的第一位湖南读者是“长沙铁路分局雷清风”。那时,读库还是“小作坊”,他亲自负责新书邮寄,家里一张中国地图上插满了小红旗,代表着订阅《读库》的读者位置。“现在也没铁路分局了,不知道他去了哪。”张立宪笑着说。
  那么,在长沙读者的记忆中,《读库》带来了怎样的初体验呢?且看现场——
  “那时我刚生完孩子,一手抱着娃,一手托着《读库》,就这样看完了好几本。”
  “那时,我家孩子学业紧张,但我还是给他买了《读库》,希望他能在学业以外接触更多的人文知识。”
  “小巧、轻便,能装在口袋里随时阅读,装帧上极简,内容上充满乐趣,就是我期待中的样子。”
  
老六的眼光与《读库》的“讲究”
  11月4日,“一则来自《读库》的求助信”刷屏互联网,也由此引起网友热议。信中说,《读库》库房因面临临时搬迁,为了筹措资金、腾空货位,急需读者“把书房变为《读库》库房”。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也是张立宪的好朋友,当天便在微博上留言:“再过两天就是‘读库君’50周岁生日,老六从不开口求人,这次看来真的为难了。”
  网友纷纷把张立宪的这次求救,归根于互联网对传统读物的围剿。在长沙读者见面会上,张立宪现场回应了读者们普遍关心的这一事件。他的看法很客观:“虽然数据上纸质书的出版、销售并没有下滑,但肉眼可见的是,大家用在纸质书上的时间正在大幅度减少。现在大家似乎已经没有心力、精力再去好好阅读一本书了。”
  不过,老六还是一如既往地温柔敦厚:“我们也没有权力要求大家去读书,只是深度阅读确实有它不一样的乐趣,各取所需吧。”
  2005年,36岁的张立宪正是为了这一份不一样的乐趣,选择出发。当时他已遍历新闻出版的多个行业:报社、杂志社、网站、出版社,一家有望上市的新公司又向他发出邀请。他想,半辈子都在被挑选,不如自己主动选一选?最终他想清楚了,自己最想做的,还是一套符合理想的“书”,《读库》便应运而生。
  《读库》意为“阅读的仓库”,形式介于期刊和传统书籍之间。内容比期刊深厚,更经得起时间淘洗,选题、装帧比传统书籍更广泛、轻巧。他曾对媒体说:“要将百度、谷歌上一搜几千几万条的人摒除在《读库》的关注之外,替之以高投入高成本的采访,留下那些有文献意义的文字。”
  有一则八卦新闻侧面见证了他的编辑眼光。某期《读库》专访民谣歌手周云蓬,张立宪选择作家、当时兼任《读库》编辑的绿妖去做采访。三个月采访过后,绿妖成了周云蓬的女朋友。换句话说,这次采访等于张立宪为周云蓬精心挑了个女友!张立宪选人眼光之独到,《读库》采访之深入由此可见。
  一些埋在文献资料室里无人问津的史料,也是《读库》常常打捞的对象。讲述抗日战争期间故宫国宝南迁历史的《国宝南迁记》,还原更多五四运动历史细节的《穿越“五四”》,今年《读库》重推的“医学大神”系列,作者朱石生写了三年,背后还有其17年的医学工作经历。
  知乎上,一位曾经给《读库》供稿的作者描绘了自己的投稿经历。2008年,她给读库投稿,一天凌晨收到了老六的回复:“你的名字是?”
  这位作者的名字里有个生僻字,字典里是“车”字边,但电脑输入法只能显示繁体的“车 ”字边。她写明后回复了过去。
  之后,她便收到了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印有她正确名字的刊物。“能看出来那个铅字是印刷厂现制的。我曾经去印刷厂实习过,从没见过这个字的简体。”她写道,后来她即使在杂志社工作,版权页和文章署名,也都没再出现过一次“正确”的名字。
  因为这份考究,《读库》在吸引越来越多订阅者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高质量的写作者。
  
让湖南人骄傲的《读库0903》
  2009年年初,老六打开邮件,一份来自湖南的投稿跃入眼帘。
  这是一份寻访湖南抗日旧战场的田野调查资料,两名湖南的媒体记者走遍湖湘山水,和当地老人交流,重现了一段段险被遗忘的历史细节:历时52天、尸积如山的常德会战;抗战史上坚守时间最长、伤亡日军人数最多的衡阳保卫战;被世界公认的由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受篇幅所限,这篇寻访笔记在本土媒体第一次刊发时,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因此作者在给老六的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做《读库》的新星出版社有无可能对此书感兴趣,或者你的《读库》对此有无兴趣。我们所寻访和关注的人,都在陆续去世,早的六十多年前,近的才一年,但选择将他们抹杀和遗忘,太彻底,太无情。令我愧对那一丁点儿我以为触摸到了的历史真相……”
  最终,这篇寻访笔记以《这是湖南,1937-1945》为题刊发在《读库0903》中。“令我触动的不仅仅是作者们的风餐露宿,还做了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张立宪说。该刊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尤其激起了湖南读者对湖湘精神的反思,有网友不断留言:“湖南真是地地道道的抗战英雄省,日本人到了湖南就没能再往西前进一步。”
  “读着,读着,哽咽失声……我不断问自己,我们该记住什么?该忘却什么?”……
  “一晃过去十年了。”回忆起当时的细节,张立宪感慨道,《读库0903》是他记忆最为深刻的一篇湖南来稿。


  
童书选择,不要那么“迪士尼”
  十年之后,这次张立宪与湖南读者相会,带来的同样是一段史料——读库“医学大神”系列。
  作者朱石生历时三年写完了这一套传记,14册小开本讲述了历史上14位全世界范围内的“医学大神”。现场,张立宪玩笑地说,要是朱石生开公众号写类似“震惊!这样用微波炉会致癌”这样的东西可能会更容易致富。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本讲如何治病的书,也不是一部给医学院学生看的医学著作。“这些医学大神留给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其实是思维方式、思考方式,我希望能把这些提炼给大家。”显然,这才是读库推出这个系列的初衷,也是读库历来选取题材的主要方向之一。所以,张立宪说,他希望这部书的读者是“读中学、小学高年级的孩子”。
  “我一直觉得中学生的胃口最好。当然,孩子们课业很重,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书籍对他们的学业有帮助。根据我们的经验,只要孩子感兴趣,可能更难懂的书他都能读下去,我们不应该把课外读物和学业对立起来。”张立宪说。
  扩充中高年级孩子的阅读资源,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阅读主题,一直是张立宪的在童书出版上的野心。《读小库》便是他基于这一理念创立的童书品牌,至今已运营6年,“按照不同年龄层次,《读小库》都会有的放矢给孩子做不同的阅读推荐”。
  做童书,张立宪的编辑准则是“不那么迪士尼”。“现在主流的儿童读物特别甜、特别腻,当然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我们希望在此之外做一个更有营养的阅读补充。”他说,阅读能提供给大家的东西,一是故事,二是知识,三是道理或者思维,四是诗意,“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提供这些营养,也让有水准的作家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
  王小波说,人仅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经过十多年的出版淘洗,在互联网浅阅读趋势如此强势的今天,张立宪似乎更加坚定,他要营造的就是一个既现实接地气、又十分丰盈的阅读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