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11月21日> > 总第2888期 > 9 > 新闻内容
救助站“寻情记”,流浪者“回家梦”
新闻作者:出品:今日女报谭里和工作室 文、图、视频:记者 陈炜 视频剪辑:记者 周纯梓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任何征兆,田亚芬(化名)在女儿宋新梅即将为人母之际离家出走。之后的六年,宋新梅和丈夫沿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至张家界市的两点一线开始了寻人生活,却始终没有结果。直到今年11月9日,他们收到一张照片后,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救助管理站与失散多年的母亲相拥而泣。
  这样的温馨画面不只在张家界上演。湖南各地的救助管理站近年来纷纷创新办法,为流浪的人找到归家的路。



  【寻亲·张家界】
  聋哑母亲悄然离家,六年后有了“新名字”
  11月10日清晨,宋新梅早早起了床,平时不施脂粉的她特意化了淡妆。数小时后,她和丈夫黄生秋坐上了最早一班从广东东莞市开往湖南张家界市的火车。
  穿行上千公里,途经12个停靠站,耗时16个小时……长途奔波并未让宋新梅感到疲倦,随着两地距离一点点拉近,激荡的情绪在她心底升向沸点——因为,目的地有她失散多年的母亲田亚芬。
  次日上午8时,张家界市永定区救助管理站。望着不远处略微驼背的熟悉背影,宋新梅快步上前,将母亲紧紧抱在怀里。
  两人失声痛哭。
  宋新梅回忆,母亲于2013年7月失踪时,没有任何征兆。“她有先天性聋哑病,没读过书,也不会写字,离家时,亲戚们都不知道她会去哪里。”宋新梅仅有的线索,是母亲“背着大包”。之后的六年,她和丈夫沿着永顺县至张家界市的两点一线开始了寻人生活,但始终无果。直到今年11月9日,远在东莞打工的宋新梅收到表姐发来的一张人像照,仅一眼,宋新梅就确定——这就是她失散多年的妈妈。
  【举措】
  暖心救助站,让流浪者成了“新市民”
  57岁的田亚芬能够顺利回家,得益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救助管理站帮流浪人员办身份证、缴纳社会医疗保险的新举措。
  该救助站站长张林军告诉今日女报谭里和工作室记者,在2013年8月救助站成立之初,田亚芬就以最早一批“新人”的身份被接收“入住”。由于不能交流,便无法联系到其家人,救助站开始负责起田亚芬的衣食住行。
  “像田亚芬这种存在交流障碍、长期滞留的流浪人员,我们至今接收了35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或肢体残疾。”张林军介绍,通常,救助站在接收流浪人员后,会对他们进行包括年龄估算、身高测量、体检、智力评估、精神状态考察等基础信息的全面核查。之后,将这些长期滞留的流浪人员推送至“全国救助寻亲网”(编者注:http://xunqin.mca.gov.cn/xunqinweb/index.html)。
  由于无法获取这些流浪人员的真实姓名、准确年龄等信息,为了方便家属寻亲,永定区救助站为他们起了“新名字”。
  “他们统一姓‘助’,这表示他们来自救助站,名字是根据他们的特征和接收时间段来确定。”张林军举例称,“有一名女流浪人员,在春季花开时接收的,就取名‘助春香’。接收田亚芬时,因恰逢桂花即将开放,所以,她叫‘助桂芝’。”
  不过,张林军知道,寻亲信息再怎么“包装”,关键要解决流浪人员的合法身份。最终,经张家界市永定区民政、公安部门共同研究,决定帮这个特殊群体统一落户。
  张林军透露,为避免流浪人员出现双重户籍或犯罪人员利用流浪人员身份逃避追捕的情况,当地公安机关通过公安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排查,确保35名流浪人员登记身份信息无误且唯一,此外还对他们进行了DNA信息采集和指纹掌纹采集,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进一步核实身份信息。
  “10月29日,35名流浪人员的身份证已全部办理,并为他们缴费加入永定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张林军说。
  “刷脸”成功!流浪人员踏上回家路
  让张林军欣喜的是,这批“新市民”刚落户,喜讯就接踵而来。由于采集信息时需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扫描比对,很快,一个个流浪人员经公安部门的后台个人身份数据库查验,核实了真实身份,纷纷踏上了回家之路——
  11月1日,曾在张家界流浪7年,最终被证实为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熊市村的33岁男子周亮,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张林军的护送下回到了家;11月7日,离家出走近一年的67岁老人黄渊洞也回到了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与年迈体衰的哥哥重聚……
  “6年来,我们共救助了6596人次。”因忙于工作,过去两年的除夕之夜,张林军都与流浪人员一起度过,“他们更需要亲情的温暖”。这些年,虽然也收到了不少锦旗和感谢信,但张林军最希望收获的,还是“亲人失散多年再次重聚的温馨”。
  【寻亲·长沙】
  DNA比对,帮湘潭母子4年后团聚
  今年8月,在长沙市第三福利院“三无”流浪精神病人短期治疗病房外,与失散4年的儿子刘喜(化名)重聚,张怡(化名)眼里噙满了泪水:“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他了……”
  2015年2月,在长沙流浪的刘喜被送到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觉刘喜疑似患有精神障碍疾病,便将其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助。之后,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为刘喜寻亲,却没有进展。
  2016年,长沙市救助管理站与当地公安部门合作,将DNA比对技术引入救助寻亲领域,作为第一批长期滞留流浪人员的刘喜优先被采集了DNA样本。
  今年6月28日,刘喜的DNA比对到高度匹配样本,长沙市救助管理站随即再次采集其DNA样本进行比对,刘喜的身份最终被确认——他来自湖南湘潭。
  得知消息的张怡很快从湘潭赶到长沙,和儿子刘喜相认。
  直到这时,工作人员才知道,刘喜的突然失踪让整个家庭都被蒙上阴霾:因苦寻儿子四年未果,陷于思念和悲伤的刘喜父亲最终患病离世。
  让人欣慰的是,四年后,刘喜终于回家了。
  【举措】
  “寻亲八步法”助1300余名流浪人员回家
  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肖正才告诉今日女报谭里和工作室记者,为了解决智力残疾人员、精神障碍、交流障碍患者以及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走失老人等特殊受助对象的寻亲问题,救助站创新推出了“快速甄别查询法”“人像识别比对法”“网络寻亲推送法”“头条精准推送法”“定向跟踪调查法”“基因信息比对法”“纸质媒介公告法”“跨区实地寻亲法”等“寻亲八步法”。截至目前,已帮助1300余名流浪人员找到了回家的路。
  肖正才介绍:“‘头条精准推送法’是指与‘今日头条’等社会公益平台合作开展寻亲,通过对救助对象口音、随身物品等信息判断其疑似家庭地址,并利用‘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实行精准推送;‘基因信息比对法’则通过救助站协调公安部门,免费采集救助对象的DNA血样,并通过走失人口和打拐人口数据库进行比对,同时拍摄专业照片,利用人脸进行综合研判,在人口大数据库中进行全国比对;至于‘跨区实地寻亲法’,主要针对外出多年,已无户籍信息,本人又不能提供齐全家庭信息的救助对象,通过参与建立跨区域联动甄别机制,对信息模糊的对象,安排工作人员陪同对象前往所在地,所在地救助管理站协同甄别,进一步提高寻亲的准确率。”
  近年来,湖南各市州救助站纷纷创新办法,帮流浪人员找到回家路。
  常德市救助站:头条精准推送
  今年来,常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60岁以上老人已超200人次,其中,“头条精准推送寻人”出力不小。原来,该救助站在接收到智力、精神、交流障碍等特殊流浪对象时,会第一时间通过“今日头条”应用软件将其接收日期、发现地址、外貌着装、身高体型等信息进行发布,并留下救助管理站的联系方式,以便下载有“今日头条”APP的家属能收到该平台精准推送的寻亲信息,获得更快捷的帮助。
  株洲市救助站:微信+人脸识别
  株洲市救助管理站于2016年开通微信寻亲,通过在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发布寻亲公告,上传长期滞留流浪人员的寻亲信息,为流浪人员亲友与流浪人员之间架起了双向寻亲的快速通道。仅2018年,就成功帮助26名滞留人员寻到亲人。
  此外,株洲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比对出身份信息的18人中,已帮助10人与家人团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