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11月14日> > 总第2887期 > 4 > 新闻内容
粟裕:“无情”的教子“十字诀”
新闻作者:策划:湖南省妇联宣传部 执行:今日女报/凤网 文:陈泱 漫画:潘晶慧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粟裕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军人,“理所当然”地将“军事化育儿”理念贯彻到对子女的培养上。粟裕把孩子们送到部队,并用“勇敢、吃苦、耐劳、严肃、顽强”的“十字诀”家训锻炼他们——唯一一次“走后门”,也是把刚从边疆调回内地的儿子再一次送到军情严峻的北国。“严父”的背后,是一位金戈铁马、赤胆忠心的共和国将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女的深情厚爱与无限寄望。
  


勇敢 把幼子“扔”进水里学游泳
  粟裕有三个子女,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儿粟惠宁。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父亲“很凶”。
  粟戎生刚满3岁,粟裕与夫人楚青带着他去河边游泳。粟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筒,塞给孩子说:“抱紧了,跳下去!”粟戎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父亲猛地抛进了水里。小戎生吓坏了,大声呼救,而粟裕却在岸上喊:“不要怕,自己游!”因为抱着竹筒,粟戎生勉强浮在水面,手忙脚乱地扑腾着。楚青在一旁着急上火,粟裕却说:“就是要把他扔进水里,要不老是学不会。你看怎么样?不是也没淹着吗!”
  粟裕把这份严厉贯穿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粟戎生说,父亲特别不满意他们兄妹几个边说话边慢腾腾吃饭,只要动作磨蹭、拖沓一点儿,就会受到批评。粟裕的“苛刻”,甚至让粟戎生的中学老师十分怀疑:“你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吃苦 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
  粟裕常对孩子们说,“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只想着坐机关”。为此,粟裕总是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子女下放到最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
  一生清廉的粟裕曾走过一次“后门”。 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前往抗美援越的一个导弹分队,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南疆驻扎了4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时,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了前线。
  小儿子粟寒生入伍后,也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后来转业到交通部。粟裕又支持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所以粟寒生又转业到了远洋公司。粟裕还经常写信,鼓励小儿子要不畏艰难困苦,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为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耐劳 人的进步不能光靠外力
  粟裕并不只是对两个儿子这么严厉,对女儿粟惠宁也一视同仁。惠宁当兵的头三年,就干过通信值机员、宣传队员、炊事兵等多种工作。她看到有些干部子女往条件好的单位调动,而自己工作变动频繁,影响进步,便写信给父亲“汇报”,想要换单位。
  没想到,粟裕的回信更快:“生活环境固然对人的进步有影响,但这只是外部的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是要靠自己的自觉。高尔基不曾是一个洗碗筷、烧锅炉的吗?但由于他自己勤奋,成了世界闻名的革命文学家。所以决定的关键还在于自己。”“你们是在甜水里生长的,更要自觉地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啊!”
  惠宁看了父亲的来信,也明白了他的苦心和希望,从此后不再为环境和工作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了。
  严肃 在家也要保持战斗状态
  作为一名军人,粟裕也将部队的作风也带进了家中。
  “父亲总是把衬衣、毛衣扎在裤腰里,只要穿上军装就扣好风纪扣,从没敞开过。晚年病重,他已偏瘫,别人协助他穿衣,他仍然这样要求。”在粟戎生的记忆中,父亲对自己严格要求,很注意军人姿态,对子女也是如此,甚至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有高度的战斗警惕性。
  有一次,在外当兵的粟戎生休假回家,因为没有继续保持在部队的习惯,背包不打、内务不整就到院子与人说话,结果被粟裕看到了——不得了,好大一通批评,“你是怎么搞的,鞋子乱放,没有个规矩”!
  粟戎生一看,自己的鞋子并不是乱扔,只是放得不像平时一样工整,就说:“不是回家休假了吗?我平时不是这样的。”粟裕不高兴地说:“什么是平时,现在就不是平时!”
  随后,粟裕要求大儿子将所有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要“随手能摸到,一有情况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准备”。
  顽强 面对迫害不可退缩动摇
  不单是生活和工作上的严厉,粟裕在意的还有子女政治上的坚定。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被强加上各种“罪名”,粟裕在1958年也开始遭到厄运。
  家庭遭到无辜打击,孩子们对此都感到悲愤和茫然。关键时刻,粟裕召集家人,开了一场家庭会议。他说:“你们千万不可失去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历史将证明,当前发生的这一切不过是革命斗争道路上的一段插曲!”
  此后,粟裕一再嘱咐儿女,不论遭遇何种困顿,一定不要消沉,一定要顽强,一定要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一定要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正是有了父亲经受打击而不倒的坚强教育,孩子们才在“四人帮”的迫害下坚持下来,并且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进步。



  后记
  1983年5月,大儿子粟戎生被调任为某野战部队师长。行前,他去医院向父亲辞行,“这时父亲的病情很重了,说话已吃力。他只是说,师这一级很关键,连、团、师的锻炼对军队干部极为重要。”和以往一样,粟裕没聊家务琐事,这也是他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句话。
  尽管看起来严苛到近乎无情,但粟裕的教子“十字诀”却照耀了三个孩子的一生。作为长子,粟戎生选择了和父亲同样的道路。从军45年,粟戎生一步一个脚印,从士兵升到中将,再升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级将领。“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上的东西,除了三块从骨灰里筛出的弹片。我们把最大的一片捐给了国家,剩下的两小块,可以说是我们的‘传家宝’。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十分富足!”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