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11月07日> > 总第2886期 > 14 > 新闻内容
九旬医疗兵安排“身后事”:志愿捐献遗体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通讯员 唐梦辉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报答党和祖国对我长期的培养和教育,我决定百年以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组织,用于临床、研究和教学,以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一位94岁高龄的医卫工作者、有着75年党龄的老党员的真诚心愿和庄严承诺。
  这位老人名叫仲振江,是长沙市第三医院的离休干部。近日,仲振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把这份有本人、妻子和子女签名的遗体捐献志愿书交到了医院党办,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13岁入伍,和伤病员同生死
  “我的一生伴随着党的革命事业和医疗卫生工作成长。”仲振江回忆,1938年4月,未满13岁的他加入抗战队伍,成为父亲、哥哥所在的八路军济南军区独立团的一员,随后进入看护班。
  1943年,时任看护副班长的仲振江两次在得知日军即将扫荡的消息后,连夜带领十多名伤病员迅速转移到20多里外的农村,每天一个人负责伤员的换药、治疗以及生活护理。由于他的精心照料和机智掩护,一个月后,十几名伤员全部归队,他也因此获得冀南三分区“甲等模范”表彰。
  仲振江常常回忆起他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岁月。作为主力军,1947年6月30日晚,他们横渡黄河,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国民党追兵,经过黄泛区的时候,遍地淤泥,积水没膝,他始终守护在伤病员身边。挺进大别山后,遇上严寒没有棉衣,他晚上只能挖地洞、盖稻草……
  “我护理的伤病员损失最小。”仲振江说,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任职于第六十六预备医院,没日没夜地救治抗美援朝志愿军伤员,“那时我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和伤病员同生死”!
  
生活简朴,不对组织提要求
  仲振江转业后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兢兢业业,后任医院副院长,于1985年离休。
  有着75年党龄的仲振江并没有因退休而松懈。每一次医院离退休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会,他都会乘公交车前来,无特殊情况从不缺席。2018年4月,他因感冒发烧住院,没能赶上当月的组织生活会。出院的第二天,他就冒雨前往医院交党费。“我生病住院没来开会,今天特地来补交党费,并向组织说明一下情况。”仲振江说,不想麻烦单位同事慰问,所以没在本院住院。
  仲振江每天读报,他经常给家人读“守纪律、讲规矩、做自觉的共产党员”。家里订阅的《文史精华》他爱不释手,《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被他翻得书皮掉色,随便翻开一页,里面的内容他都能脱口而出。他说:“我虽然老了,但还是共产党员,要听党的话……”
  在生活上,仲振江过得极其简朴,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从未享受过半点特殊待遇,和老伴住着一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拒绝子女为他们请保姆。
  
说服家人支持遗体捐献,“再作一点贡献”
  仲振江每天看书读报,跑步和洗冷水澡的习惯也一直坚持到近90岁。
  “这是当年参加革命工作养成的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活过了大多数人,比起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的战友,我很满足了。”与一般人“入土为安”的观念不同,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仲振江认为,“遗体捐献是临床研究的需要,我要最后再为社会作一点贡献”。
  3年前,仲振江就萌生了过世后捐献遗体的想法,他写了一份申请书,但当时觉得自己身体还行,没有告诉家人。近两年,他因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脑梗死等疾病多次住院治疗。经过慎重考虑,仲振江向老伴、儿女袒露了心声。
  第一次谈到遗体捐献时,儿女们一时情感上不能接受。后来经不住仲振江的一再坚持,儿女们都表示尊重他的意愿,陪同他到长沙市红十字会办理了捐献手续。仲振江说:“我一辈子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身后事就简单处理。遗体捐献这个事就很简单,我不在乎身后名,不图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