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10月24日> > 总第2884期 > 6 > 新闻内容
不忘历史,衡阳老人写下八万字村志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供图:受访者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个村庄都是一部历史,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品格,而在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中,有不少村庄已逐渐丢失了历史,遗忘了文化。修村志,是改变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做法。
  邹大明是衡阳市衡阳县曲兰镇黄龙村人,他花了五年时间,采访了村里的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逢年过节都没有休息,在四易其稿后,这本八万字的村志终于出炉。2019年,邹大明家庭获评湖南省“最美家庭”。
  别看这只是一本小小的村志,实际上,它对黄龙村的乡村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凝聚力可是大有作用!不信,就接着往下看。



提议修村志,村民漠视家人支持
  “我当时提议修村志,是因为很多村民对村子的历史并不了解。”10月22日,邹大明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黄龙村位于黄龙大山,历史悠久,但年轻一辈正在逐渐忘记过去。“我想让村民们知道过去黄龙村人的勤劳勇敢,以及乡里乡亲相互照顾、相互扶持的故事。”不忘初心,记住乡愁,这就是邹大明修村志的目的。
  然而,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大多数人听后一笑置之:“你别没事找事咯!”村民们觉得,现在生活已经过得很好了,挖掘以前的事情没有意义。
  但邹大明的妻子儿女都很支持他,让他想做就去做,不要管别人怎么看。这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邹大明采访了村里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他不会用电脑,全靠手写来记录和整理。邹大明说,在采访过程中,他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内心十分震撼。
  “村里有个老人,他的父亲年轻时和村子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但其中一个朋友感染了疟疾,因为医疗条件不好,没多久就过世了。”惦记着逝者“魂归故里”的遗愿,几个朋友凑钱买了棺木,然后推着棺木,走了整整七百里地回到黄龙村。
  上世纪40年代,黄龙村有一对兄弟,哥哥与人为善,弟弟却是为害一方的土匪。哥哥多次劝弟弟改邪归正,但弟弟一直我行我素。“有一个晚上,哥哥买了肉和酒,邀请弟弟来家里吃饭,趁弟弟喝得高兴,他再次提出让弟弟别当土匪了,谁知弟弟依然一口回绝。多次劝说无果后,哥哥大义灭亲了……”
  
村志草稿完成后,有人主动上门“求采访”
  从2013年开始采访,邹大明花了五年时间,详细记录了村子近百年来的历史事件和好人好事,逢年过节也会赶着去采访那些回村的老人们。
  采访初步完成后,他写了一份初稿,打印出来送给了村上的老干部和老党员,请他们提提意见。
  没想到,这本村志草稿一传十、十传百,不少村民特意来到邹大明家,夸他村志写得很好,还有人主动邀请他上门采访,记录自己家庭过去的故事。他的采访一下子变得畅通无阻。
  村志经过四次修改后,于2018年基本成型,共八万字。这本村志也得到了曲兰镇党委和衡阳县宣传部门的支持和认可。现在,镇里所有村子的村部都有邹大明修的村志,有上级领导来黄龙村调研,这本村志也会作为礼物被送出去。
  令邹大明更加感到欣喜的是,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关注村子的发展。去年,黄龙村委提议要修路,修路所需费用由村民自行募捐。“当时我们村的大路只有三米宽,汽车会车很困难。”这一次,村委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尤其在一名80岁老人捐出一万元后,村民们更加热情捐款,“村子里外嫁的姑娘也捐了款,连低保户都尽了一份心意”。
  很快,黄龙村有了一条宽六米的道路,会车再也不用小心翼翼了。在这期间,邹大明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笔杆子,写下了近万字的《一曲建设美丽乡村的凯歌》的纪实文学,全方位地记录了村民捐资修路、乐于奉献、甘做义工,为建设美丽乡村作贡献的感人事迹。
  “现在,我们村民都紧密团结在一起了。”邹大明感叹,他修村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的黄龙村生机勃勃,人们正在逐步找回失落的乡村文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