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9月26日> > 总第2881期 > 8 > 新闻内容
三线建设写春秋
新闻作者:图、文:陈刚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年家国守望,在那些燃情岁月里,有太多故事在阐述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真意——比如投身于三线建设的人们。
  说起“三线”,说起“三线建设”,或许当下的年轻人听起来会觉得陌生;但如果说起成昆铁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城、葛洲坝水电站……这些在新中国70年发展征途中响当当的名字,便是三线建设直接或间接的产物。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作出了重点基础设施、军事设施、军工制造企业向三线转移的重大决策。在跨越十余年的三线建设热潮中,作为重点省区之一的湖南先后建设了省属军工和国家“高光”专业重点项目。轰轰烈烈的军工建设为湖南构筑起现代工业制造业的基础,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与人才——这是共和国工业建设的辉煌诗篇。
  三线建设的背后,有着太多热血激昂的关键词——志在四方、无私奉献、激情燃烧……期间,有超过400万人迁移到三线,涉及到数百万家庭。部分三线建设者携家带口、星夜兼程,由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来到相对落后的湖南山区艰苦创业。
  我们无法走进汇集于湖湘山区的每个三线建设者家庭,去倾听他们来自何处,或是离开熟悉的老厂与家乡、落脚此地的最初感受;我们也无法完全还原当时人们肩挑背扛、你追我赶的火热场面,或是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艰苦卓绝……但是,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这些建设者里,一提起亲历的火红岁月,他们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与道不尽的自豪。
  比如,株洲董家塅的三三一厂,就是湖南三线建设中的一颗明珠。走进如今的三三一厂,这里保留下的依然是满眼砖红——这是共和国大干快上的标记色,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与摇篮。目前,三三一依然是我省航空发动机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湖南工业布局举足轻重的“动力谷”。
  位于新邵县寸石镇的原红日机械厂,同样也留下了“荒山野岭起城池”的美名。曾任红日机械厂副厂长的陕西人王敬维,始终记得发生在1966 年 6 月 30 日的一幕——厂里领导对他说:“五机部决定在湖南建一个引信厂,由咱们东方厂为主包建,属三线工厂。厂建不好,毛主席都睡不着觉,组织决定调你支援三线建设,到湖南去建设‘红日机械厂’。‘东方’出了个‘红日’,多好!你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王敬维回答:“服从组织决定!”就这样,王敬维举家搬迁,来到新邵县寸石镇的山沟沟里,一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全新的生活画卷次第展开。
  除了王敬维,还有来自扬州的陈乃基。陈乃基与妻子梅应雯是兵器工业部扬州工学院的同学,机械加工专业毕业后被派往沈阳俄文学校学习两年军工俄语,随即被分配至西安东方机器厂给苏联专家当翻译。苏联专家撤走后,他们成为技术担当,日夜加班,弥补技术缝隙。1966年6月接到调令后,夫妻俩前往新邵红日机械厂包建新厂,两个孩子一个八岁、一个六岁,只得送到扬州老家抚养。
  这些建设者身上有着很多的共同处——不讲条件、服从调配,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一生献给党、献给人民,最终构筑起幸福中国里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这也是这一代人的全部理想与价值底色——所谓小家,是用爱照亮日常琐碎;所谓“大家”,便是用奉献描画盛世光景。家国情怀,莫过于此。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