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8月29日> > 总第2878期 > 6 > 新闻内容
创业夫妻,回村带领老乡脱贫致富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供图:受访者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供养一个农村孩子完成大学学业,从山村走出去,难吗?对于这个问题,曾甘华和丈夫王敏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要问他们,后悔从城市回到农村吗?他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曾甘华和王敏同是株洲市攸县人,2010年,两人放弃城市生活,顶着众人不认同的眼光回到了农村,开始创业。如今,他们不仅成功创业,还为周边100余户贫困户带来新的经济收入。2019年,曾甘华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放弃城市生活回农村
  “刚开始回来的时候,除了我爸,其他人都不同意。”8月26日,回想起刚回到农村创业时的场景,曾甘华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今年35岁的曾甘华是株洲市攸县网岭镇新禾村人,她大专毕业后,在深圳从事培训工作。2009年,她经人介绍认识了比她大两岁的王敏。王敏是攸县宁家坪镇双凡村人,湘南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当兵退役后做过老师。两人相识时,王敏正在县城里经营一家健身俱乐部。两个人很快相恋并结婚。
  就在曾甘华怀孕时,王敏提出回农村创业。“一是因为他已经出来很多年了,他妈妈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放心;二是自己有了孩子,看到其他的孩子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觉得可怜,想着能不能在农村发展一种方式,让年轻人回来工作,又可以陪伴家人。”曾甘华说,她同意了丈夫的决定,“一家人就是要在一起”。2010年1月,王敏和曾甘华夫妇回到了双凡村。
  比起不会干农活的尴尬,来自家长的反对更让曾甘华和王敏感到无奈:“在农村,好不容易供养出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还要回来?”
  “刚回来的时候心里也没有底。”曾甘华坦言,王敏开始外出学习养殖黑山羊的方法,她则在家待产。
  2013年,因为女儿要上幼儿园,曾甘华在镇上的幼儿园找了一份幼师的工作,直到这个时候,她才真正从心里理解丈夫回来的意义:
  “我们班上有不少留守儿童,95%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和父母的交流只能通过手机。”
  和孩子们相处下来,曾甘华发现,孩子们对她的依赖格外大,“因为他们很少能够见到和爸爸妈妈年纪一样大的人”。曾甘华开始思考,是否有一个更好的工作,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父母回来。
  2015年底,王敏原来养殖的9头羊已经发展成了200多只羊,但考虑到养羊不适合带动留守在村里的老人,曾甘华和王敏决定把黑山羊全部卖掉,重新思考另外一种方式。
  
带领村里人一起脱贫致富
  2016年,曾甘华和王敏成立了攸县湘下郎生态农业攸县公司,决定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有机水稻。
  曾甘华到村子里流转土地时,却遭到了大家的拒绝,“他们怕田地被我们荒掉了,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打农药、施化肥种水稻”。
  再次受到大家的不赞同和嘲讽,曾甘华没有像之前那样感到自卑,她和王敏开垦了7亩试验田。为了让水稻不被虫害,夫妻两人多方查阅,在水田里养起了鲤鱼,又决定养鸡,“这样既可以吃虫子,也可以把鸡粪作为农家肥”。曾甘华从武汉购买了2000羽江汉土鸡。
  “第一年确实没有盈利。”曾甘华说,但稻谷的成熟还是鼓励了夫妻俩。
  2017年年中,“湘下郎”开始盈利,“我们的鸡和蛋都卖出去了”。为了适应市场,曾甘华决定养殖乌骨鸡。
  随着乌骨鸡养殖的成功,曾甘华开始尝试让更多的人来养殖乌骨鸡,“读书不是为了离开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生我养我的家乡不再贫困”。
  “刚好,隔壁的双松村来了一个驻村干部,我们一合计,向双松村的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50羽鸡苗,免费教养殖办法,还回收鸡蛋和生鸡。”曾甘华说,“这样,贫困户一年至少能多增加3500元的收入”。
  随着双松村的实验成功,曾甘华将这个方法也普及到了双凡村及附近的4个乡镇,受惠贫困户达到100多户。如今,这个经验已经被推广到攸县全县。
  而2018年,曾甘华的水稻田也喜获丰收。因此,2019年,曾甘华夫妇流转到了290亩田地来进行有机水稻种植。
  “村子里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曾甘华告诉记者,如今,王敏已经是双凡村的党支部书记,2018年时被评为攸县“劳动模范”,她自己也被评为县级“巾帼标兵”。但最让他们开心的是,如今,村子里不仅年轻人越来越多,各种方式的创业也在村子里出现。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