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04日> > 总第2870期 > 16 > 新闻内容
儿子给书挑错,我为什么不鼓励
新闻作者:文静然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发现我错了,我不应该将我的工作带入我的生活中,尤其是儿子的生活中。
  我是一个质检员。质检这个工作大家一定不陌生,大到我们花百万千万买的房子,小到孩子们每天喝的牛奶,哪一样不需要质检呢?可我是一个出版物质检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跟书啊报啊的较劲,挑挑里面的错别字,看看病句,标点符号对了没有,格式版式规不规范……这活干久了也得职业病,别人看书看报是学习是享受,我却尽是在找茬。
  我的儿子也学会了找茬。
  他第一次找茬的样子就让我有些害怕。我让他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厉声叫道:“错了错了!董其昌吧!”我从他手里拿过书本一看,果然是错了——“董其昌”错写成“董其君”!他还发现“南宋”的叶绍翁穿越到了“明朝”,而《笠翁对韵》里的“四岳对三公”里的“四岳”被解释成四座山……
  他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敏锐我从来不敢与人言,我怕稍有不慎便会更加刺激他。有什么好呢?他开始怀疑书本,每每拿到一本书,他便问我:“有没有错?”我怎么回答呢?说“没有”,万一他发现“有”呢?说“有”,他便将书一扔,道:“这书不要看。”
  唉!我的孩子,他还没有完全地爱上书就开始怀疑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将永远地不信任书不热爱书,就像一个对父母还没有产生认知的小儿却开始怀疑父母。与其让他怀疑书,我宁可让他怀疑我!
  近来,福州市某小学8岁男孩就二年级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提出质疑:前一段刚提到“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99座高山,蹚过99条大河……”既然江河里的水都蒸干了,羿是怎么蹚过大河的呢?
  8岁男孩儿这一问难,加之权威出版社的公开认错和承诺——“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又有媒体各种介入,这事沸沸扬扬,成为热点。
  说什么的都有。大多是为孩子点赞的。有人赞这是教育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有人赞这是孩子见多识广的表现,更有人引用宋代学者朱熹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总之,敢于质疑课本的权威,一个字:好!
  恕我不敢苟同。
  朱子之“疑”,《说文·疋部》释义曰:“疑,惑也。”是迷惑,是不明。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某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再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再答:“宋朝人。”又问:“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又答:“周朝人。”戴震追问:“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答:“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再追问:“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无以作答,感叹:“这个孩子非同一般。”戴震幼年之“疑”便是“惑”,其师解惑。戴震一生,在文字、音韵、训诂及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回到那个“蹚”字。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想说,此字的确用得不妥,仅仅不妥,但若上升到“不符合逻辑”的层面就有些过了。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是怎么解释——
  ①从浅水里走过去,也指从雪地、草地走过去。
  ②用犁把土翻开,除去杂草并给苗培土:蹚地。
  “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神箭手后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99座高山,蹚过99条长满野草的大河……”
  如果是我的儿子质疑这篇课文,我一定会这样给他解答。维护课本,维护权威,便是维护儿子对书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至于挑错找茬,还是交给我这等成年专业人士吧!
  对与错,时间会给出答案,只是我不想以儿子的成长为代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