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的写作曾如过江之鲫,如何推陈出新便成了才子们的难题,湘籍作家刘诚龙先生的《民国风流》让人眼前一亮,振起我近来有点“疲软”的阅读欲。
首先说体系。《民国风流》取材于民国人物,绝非简单的“戏说历史”,而是遵鲜活史实、针砭时弊的杂文集。上半部“民国现象有看头”,聚焦民国现象,着眼于当下社会千奇百怪,今日的魑魅魍魉在民国种种现象的烛照下无所遁形。且看民国教授给学生打分吧,相面打分者有之,都打80者有之,不知挂科的学生会被开除因而严格要求者有之,千奇百怪,却都指向一个育人的“人”字。
下半部“当年国士个个牛”剖析的是民国名士个案,然而“现代”和“前现代”交织折射出当前人世的种种辛酸和滑稽。如写梁启超、蔡锷师生情谊的《知音高境是高义流远》:“梁、蔡师生间,思想真个是同步的。他俩先是都拥护袁世凯,后来却一起起义了,梁启超是以笔杆子搞起了文章起义;他学生蔡锷以枪杆子搞起了武装起义。”简简单单两句话,参差错落两对比,冷峻的称许却一丝不乱。梁启超为国家“争国体”,蔡锷为国民“争人格”,都非“喁喁私语”,而是为人类社会。题目《知音高境是高义流远》,偏用两个“高”字,却见一虚一实、一高一深的妙处。
其次说情韵,或者叫style,叫风格,叫气场。说刘诚龙先生的文笔霸蛮也好、活泼也好、“油滑”也好,见识毒辣也好,取材鲜活也好,都见他能用夹叙夹议,只叙不议而见议,把历史缝隙深处、阴影里的材料,审之于如刀目光,从而聚成似零散实则浑融的整体——风流不风流,来自才气和以学养胸襟为本的个性。混乱的民国时代,也是各显神通的秀场。如何绘声绘色,绘出优秀人物的秀场?写优秀之士需要优秀之笔,这真非好手笔而不能为。
作为女读者,我很关注民国男男女女的爱情与婚姻,在这本《民国风流》里有篇叫《肉麻麻的闻一多》,闻教授是战士,是学者,让我开眼界的是,其写起情书来真的“蛮肉麻”的。闻一多是先结婚后恋爱的,而其爱情之真挚,让我们这些新新人类情何以堪?郁达夫与王映霞曾被称为富春江畔神仙眷侣,却闹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真让人唏嘘;《一样婚配三样情》,比较鉴别了鲁迅、胡适与茅盾的三种爱情形态,读来给人启示多多。
风流没被雨打风吹去,《民国风流》,作家风流,笔尖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