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4月11日> > 总第2859期 > 3 > 新闻内容
张四玲:一次不忍心,成就一家好企业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供图:受访者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昨天接待了一名中科院教授,还有他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们准备在我们这挂牌成立院士研究站,主要研究土壤修复。”4月10日,永州市江永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四玲高兴地告诉记者。
  从一名下岗女工,到帮助1000余名贫困户每年至少增收5000元的扶贫能人,张四玲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今年她还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善心“逼”出来的坛子菜事业
  说起即将落户的院士研究站,张四玲说“有点巧”。
  “教授就是江永人,今年过年时认识的,我就跟他聊了家乡建设的问题,也谈到农民的困惑和希望。”张四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她的农产品基地主要种植香柚、香姜和香芋,但最近这两年,她发现香芋的品质有所下降,归根结底在于土壤退化。恰巧,这名教授就是研究土壤的,一来二去,两个人很快敲定了合作方案。
  回想自己的创业之路,张四玲也感慨良多。她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一个善举竟然会改变那么多人的命运。1996年,张四玲下岗后开了一家酒楼,生意十分红火,有很多农民挑着菜上门。不买吧,张四玲于心不忍;买吧,这么多菜根本吃不完。思来想去,张四玲还是对上门卖菜的农民来者不拒,吃不完的菜就腌制成坛子菜送给客人。
  “一开始是免费送,因为味道好,非常受欢迎,不少人主动问我买,我就想,为什么不办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呢?”张四玲从中嗅到了商机,2006年,她创办了江永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并申请注册具有江永地理标志特色的品牌“千家峒”,开始从事农产品深加工。
  如今,张四玲的公司由一个只有15名员工、厂房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租赁小厂,发展成拥有160余名员工、1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年产过万吨的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她发展了1000余户贫困户种植农产品,种植基地已经达到2万亩。
  “今年,我们要修复好土壤,恢复农产品品质,把香芋卖到全国甚至出口国外,把我们的企业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龙头企业。”谈到未来的发展,张四玲信心满满。
  
双管齐下获得村民信任
  一开始,张四玲在召集农户一起种植致富时遇到了困难。
  “农户都不太相信我。”张四玲回忆,她一家家上门劝说,想让更多农民加入到自己的种植基地来,但大家的参与热情却不高。她分析,没有稳定长远的产业带动,农户是不会加入到种植队伍中来的。因此,她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发展产业上。她坚信,只要农民赚到了钱,一传十十传百,自然会带动更多人加入。
  诚信也非常重要。2016年,全国农产品价格低迷,“我们这的豆角市场价是4毛一斤”。但张四玲仍旧按订单价格1.1元回收农民的豆角,因此亏了将近200万元。“如果因为环境不好,我就拒绝回收农产品,不仅农民不能稳定脱贫,我的信誉在当地也会大打折扣。”张四玲说。
  如今,张四玲已经发展农户1000余户。这些农户每年至少能增收5000元,拥有年轻劳动力的农户甚至能增收三四万元。
  张四玲之所以愿意帮扶村民,是因为她对农民有着特殊感情,“我16岁顶母亲的职在饮食公司上班,经常看到有些农民家庭,一家几口人才点一碗粉,我就会偷偷地用自己的钱给他们多买点粉”。
  下岗后开酒楼,张四玲仍旧不太像个商人。她的酒楼开在火车站附近,因为常常帮助人,附近的小摊小贩都知道这家酒楼的老板娘是个好人。张四玲回忆,有一年临近过年,有20多名农民工本来要前往永兴县讨薪,却坐错车到了江永。一行人又饿又没钱,开始向车站附近的小摊贩讨吃的。小摊贩告诉他们,去张四玲的酒楼寻求帮助。
  “他们派了两个代表,到了酒楼门口却不敢进来,我在前台看到了,就让服务员把他们请进来,问清情况后请他们20多个人吃了饭。”张四玲的举动感动了很多路人,“后来,火车站的领导,还有旅客帮他们凑够了前往永兴的车票钱”。
  现在,张四玲依旧坚持做慈善,积极救助失学儿童和贫困群众,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数百万元,解决社会就业600余人,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创税收1000多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