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总书记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既是一股春风,给广大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鼓励和温暖,又是一盏明灯,为全党全社会如何正确对待人才指明了方向。
何谓人才,通俗地理解,就是那些能将知识予以很好活化和运用却又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人。那些用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谋福祉,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的人,还可称之为英才、雄才和伟才。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地方发展、企业壮大的第一资源。有了人才,就等于有了根本,所有问题都不成问题,无可化为有,穷可变成富,弱可转为强,后可赶上前。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得以顺利推进就是得益于各种人才的支撑。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单位、一家企业,别的资源可以少但就是不能少人才,有的东西可嫌弃但就是不能嫉贤妒能。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落实好关于人才要“关心”、“尊重”和“凝聚”、“用之”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当好“裁缝师傅”,把那些不利于人才成长、有害于人才作用发挥的各种不利因素统统“裁”去,“裁剪”出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喜人局面。
“裁”去短视来育才。人才不是喊有就有的,而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必须克服只用不育、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短视行为,用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来对待人才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从实践锻炼抓起,从各行各业的人才成长规律抓起,做到该投入的不吝啬,该保证的不缺失。唯有这样,才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才不断,事业永新。
“裁”去偏见来识才。人才并不等于是全才,绝大多数只是某一领域或某个方面的专家能手,而且往往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缺点或缺陷,如果用求全责备或固有的眼光来看待人才,那这世界上可能就没几个人才。只有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看长处、看亮点、看主流、看未来、看是否有利于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你的眼睛才能看得见人才,人才也才乐于一展身手,奉献出自己的才华。
“裁”去嫉妒来爱才。人才是在实践中体现,并且在实践中作出贡献而获取一定的待遇、荣誉、地位或声望。对待这种情况,就要真诚地鼓励、真情地祝贺、真切地爱惜,给人才的干事创业以支持,给人才的生活以温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人才,千万不能用嫉妒心对待人才,得“红眼病”、喝“酸醋”、吃“酸葡萄”,搞冷嘲热讽和排斥打击。
“裁”去狭隘来容才。大凡真正的人才都拥有某些方面的真知灼见。要充分信任人才,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要征求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即便是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积极采纳,即使是片面的或是错误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宽容。要有一种宽广的胸襟对待人才,容得下不同个性,容得下不同意见,做人才的挚友,做到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裁”去“杂草”来聚才。主要是铲除团团伙伙、拉拉扯扯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文人相轻”等妨碍人才成长的各种“杂草”,建立好识才、育才、选才、用才的科学制度,提供好英雄有用武之地、工作无后顾之忧的基本保障,营造好公平、公正和风清气正的人才环境,让见贤思齐、群贤毕至蔚然成风。
“裁”去胆怯来用才。做到疑才不用,用才不疑。积极倡导人才坚持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大胆地将人才放到关键岗位、关键位置去施展身手,大胆地支持各种人才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并为有担当的人才担当,为负责的人才负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这首诗里用“裁”道出了春风与柳树的关系。其实,在人才工作中,乘着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才呼唤所吹拂的春风,对不利人才效应展现的各种心态、观念和规则、作法予以狠心地“裁”、大胆地“裁”、彻底地“裁”,各种人才既会脱颖而出,又会大显身手,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