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3月28日> > 总第2857期 > 11 > 新闻内容
不只看稀奇,带娃参观博物馆有“秘籍”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供图:受访者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物馆怎么突然就成了旅游热点?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湖南人来说,应该是从一个刷爆朋友圈的叫做《文物戏精大会》的短视频开始的。然后,我们才惊觉,电视里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博物馆的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
  随着这些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的大热,记忆中那些玻璃柜里冷冰冰的文物突然变得可爱起来,仿佛一个个逐渐揭开神秘面纱的历史人物走到了我们面前,博物馆也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挤满了游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博物馆达5000余家,年参观人数接近10亿人次,尤其是湖南省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达362万人次,是全国接待人数最多的省级博物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博物馆正逐渐成为亲子活动、学校教育、情侣约会、旅行打卡必备地。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博物馆,但你敢保证你能把博物馆里的文物看明白吗?古人为什么要把它们创造出来?这些安安静静的文物背后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故事?近日,上海博物馆馆员、知名作家张经纬携新书《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来了长沙。有先睹为快的读者这样说——在这本书里,张经纬让文物动起来了,他用文物动态地串联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史。也许,当你翻开这本书之后终于发现:以后,参观博物馆不再是雾里看花了。
  


来博物馆不能只是看稀奇
  今年是张经纬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第十年,与文物打交道的他一直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常识。2017年底,知乎邀请他做一个关于文物的音频课程,“因为有些博物馆的陈列和讲解不够友好,导致很多人看不懂,所以这个课程讲的就是文物背后的故事……”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共计12个课时的音频课程备受欢迎,后来也就成了现在《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这本书的雏形。
  为什么要用文物来讲历史?张经纬有自己的见地:“我在博物馆工作十年,可以说和文物360度无死角亲密接触。逐渐我就有了一个基本观点——文字记载的只是半部历史,而另外半部历史文物可以告诉你。”
  “现在,到博物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很多观众眼睛是看到了文物,但脑袋里对这些文物的了解其实是有距离的。我就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让更多的观众到了博物馆不光是看个稀奇,而要能看懂、看明白。所以,在书中,我为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挑了一种类型的文物,由这类文物代表这个朝代来讲故事,进而串联出历史的简明脉络。”
  和音频课程一样,这本新书也分为12个章节,张经纬分别用玉石、青铜、壁画、书法等文物逐渐串联起中国历史的脉络。“我们在历史课本里读到的是扁平的历史,文字只会告诉你,什么朝代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但文物才是佐证历史的证据。”古人为什么要创造这些艺术品?他们又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创造的?这些文物又怎样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张经纬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才能真正变得鲜活起来。
  在这本书里,张经纬始终没有就某一件艺术品谈论制作技法、美学价值,更不会谈论市场价值。他说,文物被很多人视为“宝物”,人们却往往忘记了,文物一开始也是古人的日用品。“他们曾经使用过这些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交换,古人可以建立友谊、结成婚姻,从而推动人口的增长、文化的演变。只不过,它们中的一小部分,有幸在历史长河中,经历千百年后得以保留下来,进入博物馆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人们的所思所想。于是,文物就显得弥足珍贵。”
  因此,张经纬没有把文物单纯视为“宝物”,而是结合文物的时代特征,把文物和历史的联系呈现给读者,并且围绕这些物品背后发生的历史故事进行展开,最后带出此类文物对历史的巨大反馈。
  在这本书的豆瓣评论中,有读者提出这样专业的质疑:以物来写史是有很大风险的,在不同朝代选择不同阶层使用的物品,会对书里最终呈现的社会阶层形态产生影响。对此张经纬表示,在选取文物上,他并没有按照阶层来分,而是选择那个朝代影响力最大的、读者最为熟悉的物品来表达。“提起商朝,我们就想到青铜器;提起宋朝,我们就想到山水画……这是为了方便读者认识朝代。”他坦言,这是一本文物的入门书籍,没有深奥难懂的内容,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有比较好的阅读体验。  

博物馆不再是“阳春白雪”
  这两年,随着各类文物纪录片的大热,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对此,张经纬表示,这对博物馆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一方面,观众越多我们越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这也在倒逼博物馆积极创新。”
  “以前很多人好几年才进一回博物馆,博物馆搞一个展览可以放三四年。但现在观众一年进两三次博物馆,还是带着期待来的,要让观众每次来都有新收获,博物馆自然不能偷懒,要积极主动推介,积极筹划新的展览。”
  去年5月,湖南省博物馆组织发起,携手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六大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用短视频吸引粉无数。对此,张经纬感叹:“以前博物馆总有点自视甚高的感觉,觉得自己是阳春白雪,和观众距离太远。现在博物馆的姿态一直在放低,利用科技和新媒体的助推,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让博物馆变年轻才是最好的方向。”
  谈到湖南省博物馆,张经纬说:“去年我还来送过展品呢!”作为上海博物馆古代工艺研究部的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是少数民族工艺,征集文物、丰富馆藏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因此他常到各地出差,湖南也来过好几次。“湘西很多地方,比如凤凰、花垣、古丈我都去过,那里丰富的民族地区文化,是我们东部地区看不到的。”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用板蓝根作为染料的湘西蓝染布,在新书的最后一章,他讲的就是蓝染布。
  在湘西地区对传统手工艺的探访,让张经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走进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走出博物馆。对博物馆的探索结束后,要回到生活,去找寻身边原生态的、真实存在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丰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这些,也是静态的书本里很难获得的体验。
  
和去图书馆一样去博物馆
  怎么让孩子在参观博物馆时学到东西?这也许是不少家长苦恼的问题。在做线下活动和观众交流时,也有很多家长问过张经纬这个问题。对此张经纬表示,要想避免孩子走马观花看博物馆,他有两个“秘籍”可以传授。
  “其一就是家长要摆脱功利心,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不要期望孩子逛一次博物馆就能掌握很多知识。”张经纬说,家长要把博物馆看成图书馆,“图书馆不可能一辈子只去一次吧,你去一次借一次书,看完了再去借,博物馆也是一样的,孩子一次看不明白,那就再带着他多去几次。”
  其二就是让孩子带着功课去博物馆。“每次去博物馆之前,家长可以交代孩子一个任务,比如说数数博物馆里有多少种不同的青铜器、有多少樽和鼎等问题,让孩子带着笔和纸去记录,回家后再进行考核。”张经纬说,孩子在去博物馆前有明确的目的,每次去才能学到新知识。“家长的问题也可以结合孩子的爱好来问,比如孩子爱画画,就让他数数古画中的鸟。如果孩子喜欢书法,就让他记住博物馆里有多少种书法作品。这样孩子们就慢慢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知识积累。”他表示,适当运用儿童心理学的方法,可以不再让参观博物馆的孩子走马观花。
  如果孩子对博物馆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除了自己的《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之外,张经纬还推荐《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和《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两套书籍:“图片多,讲的历史故事也很好玩,前者了解世界,后者了解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