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10月25日> > 总第2836期 > 9 > 新闻内容
曾志的红色家风:“我儿子为什么就不能当农民”
新闻作者:策划/湖南省妇联宣传部 制作 今日女报/凤网 文/郭玲 漫画/潘晶慧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928年11月,井冈山细雨蒙蒙,浓雾重重。
  在红四军后方留守处,前委员毛科文的妻子毛大嫂从天井提水进屋,她正在协助一名年轻护士为一名产妇接生。这名产妇,就是年轻的红军干部曾志。



  此时,曾志的丈夫——红四军军委委员、第三十团党代表蔡协民,在屋外焦急等待着。得知妻子即将分娩,他片刻不停,从前方匆忙赶回,一宿未眠。
  约莫晌午,屋内终于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
  蔡协民欢喜地抱着这个啼哭的小人儿,望着虚弱的妻子,嘴唇嚅动着,却欲言又止。
  作为妻子,曾志怎会不知道丈夫的心思?这几天,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她看着送回后方的伤病员越来越多。想到此,曾志苍白的脸上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协民,你走吧!前方的警戒任务很重。这里有毛大嫂,不用担心我们娘儿俩。”
  蔡协民怔了一下,没想到妻子这般善解人意,他极为感动却又于心不忍:“你不怨我吗?我……”“我懂。快去吧,部队正等着你。”
  战火中,她含泪送走刚出生26天的孩子
  前方战事频繁,后方供给紧张,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初为人母的喜悦,曾志发起了愁:残酷的战争年代,随时都要准备牺牲,把孩子带在身边实在难以养活。
  想了一夜,曾志还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把孩子送给当地老百姓抚养。可是,孩子送给谁呢?当地群众都很穷苦,谁还会要孩子?
  这天,王佐部队的副连长石礼保的妻子赖凤娥来看望曾志。望着正在哄孩子的赖凤娥,犹豫再三,曾志还是哽咽着开了口:“大嫂,你若喜欢这个孩子,就送给你,你来做孩子的阿妈,好不好?”
  抱着孩子的赖凤娥有些不敢相信:“大妹子,你这不是开玩笑吧。你舍得?”“真的,孩子送给你们。”曾志强忍泪水,用力点了点头。“这么大的事,你做得了主?党代表能同意吗?”“您放心,协民会同意的。我们原本也是希望孩子生下来就送给合适的人家抚养。”“你放心,我一定会养好这个孩子!”赖凤娥听后颇为感动,起身向曾志鞠躬,又连忙问道:“妹子,孩子还没取名字吧?我看就叫‘来发’如何?希望日后革命大胜,有个发头,到时候你们再回来接他!”
  “来发……”曾志抱起孩子,轻轻唤了一声。这个刚刚出生26天的婴儿好像知道了什么似的,突然大哭起来。这一刻,曾志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半晌,曾志平复了情绪,把孩子递向赖凤娥:“大姐,来发就拜托给你了!”怕再多看一眼又有了不舍,曾志把头扭向了一旁,被抱走了孩子的双手,却停留在空中许久不愿放下……
  数日后,曾志接到紧急通知,开始踏上新的战斗征程。
  23年后,曾志与儿子悲喜重逢
  “石礼保我识得,是大井老乡,不过已经牺牲了,他儿子石来发如今还在乡下种田!”曾志听了井冈山副区长柳辛林所描绘的特征,一种酸楚的喜悦涌上心头,“石来发”,那是她的儿子啊!这是1951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终于通过井冈山的同志打听到了儿子的音讯。
  阔别23年后,曾志和来发母子俩终于在广州相见!来发7岁那年,养父母便被白匪迫害而死,眼瞎的养外婆靠着乞讨拉扯他长大,吃尽了苦头。得知这些,曾志心里的愧疚又多了几分。
  曾志了解到,来发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对儿子说:“来发,留下来吧,留在广州,白天到工厂做工,晚上去夜校读书识字。”
  来发想了想说:“妈妈,算了吧。我已经成家了,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还是回去吧!再说,家里还有80岁的老外婆,没有我她就活不成,我得回去守着她,给她养老送终,人得讲良心啊!”
  曾志听后非常感动,连连点头:“来发,你做得对,应该回去!你虽然不识字,却能懂得大道理,做人就是要知恩图报。老人家养了你这么多年,我也不能夺人所爱啊!”
  就这样,母子匆匆见了一面后,石来发又回到了井冈山,做了一辈子的农民。
  1985年10月,石来发带着儿子石金龙来北京探望曾志。一路上,他们一直有个念想,就是希望曾志能帮忙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
  临走前两天的晚饭时,瞧着曾志心情不错,金龙就壮着胆子说:“奶奶,家里都挺好,您不用挂念。只是,我们爷俩都是农村户口,您看能不能给家里解决一下商品粮户口?”
  没想到,当时饭桌上的气氛立即变得尴尬起来。曾志听后,沉默了好一会,然后指着桌上的饭菜笑着说:“金龙,你看咱们今天吃的饭菜,不都是农民种的吗?你又何苦要转商品粮呢?何况,作为咱们家的孩子,更不应该搞任何特殊化,不能因为我身居高位而违反规定!”
  几年后,金龙又找到曾志的秘书小刘,想请她出面跟地方上打个电话,解决“农转非”的事情。没想到小刘秘书听到后吓得直摇头,说:“曾部长有规定,家里的事要是她没有交代,我今天办了,明天就要卷铺盖回家了!”直到那时,石金龙才明白,在奶奶这一代共产党人心里,组织原则象征着党的生命,他们绝不会亲手去破坏的。
  如今,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有一尊曾志的铜像,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毛泽东的儿子能去朝鲜打仗,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当农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