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10月18日> > 总第2835期 > 9 > 新闻内容
老人蹭戏团:蹭的是戏,解的是寂寞
新闻作者:李诗韵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蹭戏团”的倔强:老太太成立“三轮车团”
  和唐立寒不同,在横市镇经常追着戏班子看戏的,还有一个有代表性的团体:三轮车团——这个“团体”的成员大多以老太太为主,她们不愿意花钱坐车,便蹭顺路村民的免费三轮车,以到达各个她们想要去到的戏台。
  夕阳西沉。52岁的欧立荣刚在田里收完稻子,便看到同村的大姐大声吆喝着:“走不走,下午有戏咯!”
  从仁桥村到双凫铺的街上,开车需要一定时间。来不及换衣服,欧立荣两手在身上一抹,坐着同村大姐的三轮车便出发了。
  “在我们村里,蹭戏的大爷是一个组织,老太太却有很多组织。”欧立荣说,老太太讲面子,一般不会随便蹭大爷的车,但又舍不得花太多钱去坐面包车,所以就有了“三轮车团”。
  “三轮车团”之所以会有很多个“组织”,欧立荣认为,这与大家不同的蹭戏目的有关。
  有一次,欧立荣与同村的5位老太太一起蹭戏,谁知,同行的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因悄悄把主家还未开瓶的喜酒偷了,与主家闹了别扭,“人家办酒是喜事,搞得不开心,戏班子都来劝架了”。
  后来,欧立荣便不再与这位老太太同行。不过,蹭戏的老太太中还有一些人是奔着“聊天”而去。
  欧立荣曾在听戏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72岁的老太太,对方十分喜欢听戏,“其实她家里有电视机,可以看戏曲频道,但她就是要到人多的地方,跟别人一起看戏才热闹”。
  几次在戏台下相遇,欧立荣了解到,老太太的女儿已经结婚,只有过节的时候回来吃一顿饭,儿子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家里就只有她和“不怎么讲话”的老伴,“她自己说,去人多的地方看戏就是为了有话说”。

  戏班子眼中的“蹭戏团”:他们不全是为了占便宜
  “十个空巢老人,八个蹭戏蹭饭。”今年45岁的姜玉清是宁乡市横市镇里的“蹭戏”现象见证者。从艺20多年,他一直在当地民间花鼓戏班里负责唢呐伴奏。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农村老人组团蹭戏的现象并不是一直就有,而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出现,“最初只在宁乡市流沙河镇、老粮仓镇有,如今整个宁乡市,甚至益阳一些乡镇都出现了”。
  姜玉清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两年前,自己曾组织戏班到横市镇的一位百岁老人的寿宴上唱戏——这位老人家境贫寒,子孙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平日老人都是独自留守。
  “好不容易一家人凑钱给老人热闹热闹,没想到,唱戏的演员还没登台,家门口就坐满了不请自来的老人。”姜玉清回忆,这些老人年龄大多在65岁到80岁之间。他出于好奇上前一打听,原来是有“组织者”告诉这群老人,“这家有喜事,可以免费听戏还能吃饭”,大家伙儿就扎堆跑了过来。
  结果,百岁老人的子女负担不起这么多人的吃喝,一些前来蹭戏的老人没吃到饭,用方言责备了几句,叫上没吃到饭的老人掉头就走。
  “规模最大的一次,几乎来了一千多人!”姜玉清说,有一次,他在横市镇镇上的一户人家搭台唱戏,由于东家距离横市镇政府广场很近,地方开阔,来的演员也都是“名演”,“花鼓戏刚开场,现场就来了近千人”。看到这种情况,姜玉清在唱完戏以后,没有邀请大家去东家吃饭,“太多人了,东家肯定招待不过来”。结果,姜玉清一下舞台就被好几个老太太“围攻”了,“她们围着我,问我是不是‘刚出道’的。”姜玉清回忆,甚至还有一个人质问自己“会不会做人”。
  这些远道而来听戏的老人全都是为了“占便宜”吗?姜玉清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告诉记者,最初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源于农村人的热情好客。通常唱戏包括下午场和晚场,来了陌生村民,主家便留着大家一起吃饭,图个热闹亲近,“只是次数多了,有些人就把吃饭当成听戏的规矩了,不请饭反倒不高兴”。
  不过,在姜玉清看来,这些蹭戏的老人更多是出于晚年寂寞,“很多戴着金项链金戒指来追戏的老人,他们家境很好,也不用干农活,每天无所事事,便到处溜达找乐子”。
  姜玉清说,当然也有一些家境贫困、无儿无女的空巢老人确实是为了那一顿饭,“各村都有一些老面孔,20场戏能见到18次,他们把蹭戏的饭局当成改善生活的方式,遇上大气的主家,还能带不少吃的喝的回家。”
  蹭戏的越来越多,办戏的越来越少
  “过去几年,看戏的农民都是真正热爱花鼓戏的,奔着熟悉的老调调、老感觉而来。可近两年,越来越多人只是为了凑个热闹、打发时间。”说到老人组团蹭戏的现象,宁乡花鼓戏剧团副团长何集感触很深。
  自1998年从艺,何集从民间花鼓戏班演员到宁乡花鼓戏剧团副团长,见证了农村戏曲文化的巨大变化。
  “我们是官方的戏班子,除了政府要求的演出,偶尔也会去农村接商演。”何集说,蹭戏的农村老人便是在自己一次次下乡商演的过程中遇上的,“前几年,还只有个别戏迷打着‘热爱’的名义来蹭戏,后来大家口耳相传,尝到了甜头就形成了‘组织’,慢慢地目的也复杂了起来”。
  最初是出现了专业的“包车司机”,赚些蹭戏老人的路费。慢慢地,因为蹭戏的团体扩大,每逢家有喜宴,主家门口便形成一个“小集市”——卖玩具的、卖小吃的、卖菜的人都聚集在一起,甚至为了抢地盘而大打出手。
  “夕阳蹭戏团”带来了人气,也给不少花鼓戏班带来了新的苦恼——“在农村,以前是‘想热闹’,现在是‘怕热闹’!”何集说,几年前办一场喜宴,请个戏班子,最低花费几千元钱就能筹备齐;如今,蹭戏的老人多了,主家根本无法预计成本,一些经济条件不那么好的家庭,压根不敢请戏了。
  何集感叹,本来应政府要求“送戏下乡”,帮助更多农村老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可如今,纯粹凑热闹的人多了,反倒打击了真戏迷的热情。
  精神越空虚,蹭戏越“勤奋”
  王向清(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农村地区孝道现状)
  农村“夕阳蹭戏团”的出现,一方面是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却极具农村地域特点。
  如今,老龄化现象加剧,且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
  老人“蹭戏”的现象,与子女“孝道”程度也有一定关系。子女对于父母尽孝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可当今社会,大多数年轻人为了给老人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慰藉,“这也就导致一大波‘无人倾诉’的老人靠扎堆外出听戏解闷”。
  相比农村老人,针对城市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全面,养老机构和养老制度更加完善,城市的养老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人们的选择多了,“扎堆”的现象便少了。
  农村老人扎堆看戏,不仅是获得了一个排解孤独的渠道,而且在看戏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和自己一样境遇的老人,彼此惺惺相惜。同时,他们也会在看戏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期待心理,比如,哪天自己的家人也会为自己办戏,全家人团聚热闹一番——有盼头,对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希望社会和当地政府能出台更多措施和细则,进一步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希望子女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和关注,不要逢年过节才想起他们。
  老龄委:
  将加大力度关爱农村老人
  江晓军(湖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这样的情况反映,不过我们会继续关注。”江晓军介绍,农村蹭戏老人的扎堆出现或与农村空巢现象有关。
  截至2017年末,湖南省6860.15万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45.87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32.86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158.25万人,90岁以上高龄老人13.58万人。而早在2015年底,空巢老人数就有620.12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
  “关爱农村老人,我们一直在行动,目前基本上每个村、社区都建有基层老年协会。”江晓军说,如今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的覆盖率达到了92.2%。从2017年开始,老龄办还启动了“乐享银龄”敬老公益活动,利用网络通讯平台,让农村留守老人与外地子女视频连线,增加他们和子女的沟通。同时,还号召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来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江晓军表示,今年,湖南省民政厅和老龄办也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湖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份涵盖了关于老年人保障、福利等方面的政策文件,“这份文件已经完成了文字起草和意见征求的程序,正在审批”。
  “我们还将加大力度关爱农村老人。”江晓军说,不久后,“老年教育示范基地”便会挂牌,我们还希望将“老年教育进社区(村)”。
  编后
  “闲坐门前摇椅憩,笑看儿孙院中嬉。”关于晚年生活,或许每个人都有过思考和憧憬。文化素养与经济实力兼具的年轻人会提前规划,但更多的老人,特别是乡村老人,则在生活的潮涌中随波逐流——搬一张板凳,坐在门前,看着日头东升西落,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典型生活”。
  老人“组团”蹭戏,看似是一出乡村“荒诞剧”,却也是一出夕阳“孤独剧”。蹭戏,是老人为排解孤独而自行寻找的出口,它或许不那么雅,却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老龄化社会背后的真实:空巢、失独、失能和半失能,随之而来的彷徨、空虚、无所事事……老人的精神世界,太需要子女、家庭和社会用爱与责任来保护,不论是精神层面的关注,还是养老配套的完善,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变成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不仅是对老人,对爱人、对孩子、对朋友……莫不如是。用真心呵护当下、用责任以期来日,是我们能为自己、为社会交出的温暖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