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10月18日> > 总第2835期 > 11 > 新闻内容
化繁为简,她把“非遗”变成体操
新闻作者:文/梁利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永州市蓝山县的汇源小学,孩子们有着一堂非常特别的“非遗课”。
  “由于生源不足,汇源小学实行隔年招生,只有一、三、五年级83名学生。”汇源小学原校长冯邵卿说,汇源小学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完全与周边的湘蓝村瑶族同胞融为了一体。
  “既然是敞开的学校,我们就敞开了办学。”学校教职员工在深入瑶寨家访时,村民们表示出了对瑶族语言和瑶族文化断层的担忧:很多小孩不会讲瑶话,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长鼓舞、伞舞、竹竿舞等面临着失传。
  为此,学校决定请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为孩子们上“非遗课”。而“非遗课”辅导员的重任,就落在了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朱燕平身上。
  当地的瑶族非遗文化传承人只教简单的动作组合,因为教的动作一多,孩子们不好记忆。这时,朱燕平想到了把动作编成体操,再配上音乐,让孩子们每天都能跳一跳。朱燕平用广为流传的《瑶族舞曲》编了两套长鼓舞操,在每天的阳光体育时间教孩子们跳。
  在学校的支持下,朱燕平组建了艺术兴趣小组,每天课后教大家跳舞、唱歌。没有把杆,同学们就在乒乓球台上压腿,在水泥地上劈叉、下腰;没有舞蹈室,大家就在操场上起舞。“慢慢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开朗了,自信了。”朱燕平还教孩子们竹竿舞、组建合唱团,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汇源小学的瑶族长鼓舞和伞舞参加了2015年和2016年全县中小学艺术节表演,都获得了二等奖,并连续两次受邀参加全县中小学生田径乒乓球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
  如今,瑶族文化课开设已经4年,由原来的课余活动变成了每周一节的固定课,由操场跳到有专门的舞蹈室,由兴趣小组到星火艺术团……朱燕平致力于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给学生。今年9月,她获得了首届“中国乡村新生代教师奖”。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