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02日> > 总第2825期 > 12-13 > 新闻内容
铁骨兵心 湘疆寻亲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974年至1984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以钢铁般的意志,花费十余年的时间,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条让世人肃然起敬的南疆铁路。
  为修建这条全长476.54公里的铁路,铁道兵部队共牺牲官兵268人,热血儿郎永远留在了天山脚下。但因客观条件的限制,烈士们大多被战友们匆匆安葬在铁路沿线。
  直到前几年,在铁道老兵们的建议下,新疆巴音郭楞蒙族自治州和静县人民政府拨款1250万元,建设起铁道兵烈士陵园,把分散的12处零散烈士墓迁移至陵园,并开启了“为铁道兵烈士寻亲”的征程。
  近日,新疆巴音郭楞日报社记者汪涛与今日女报社取得联系。据介绍,截至目前,和静县相关部门未能联系上其亲属的烈士仍有一百多位,其中就有19位湖南籍铁道兵烈士。
  汽笛声声念,大漠月光寒。在建军91周年、铁道兵建军70周年之际,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南疆铁路湘籍铁道兵烈士寻亲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帮助长眠在新疆大地上的19位湖湘烈士找到亲属,让亲人们能够知悉烈士们的忠骨所在,也让烈士们的英灵能够听到来自家乡的呼唤,更让这段铁道兵悲壮热血的浩气长歌为更多人所熟知。
  
漫漫十年,我牵铁龙越天山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今天汗水下地,明朝(哪个)鲜花齐开放,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1974年的夏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戈壁滩上,响起了一阵阵雄壮的歌声。
  《西游记》所描写的“火焰山”就在这里。烈日每天从清晨7点晒到晚上9点多,但地表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戈壁滩上,修建南疆铁路的铁道兵战士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
  吐鲁番,是南疆铁路工程的起点。1974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以及新疆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铁道兵五师和六师官兵以“我牵铁龙越天山”的英雄气概展开了历时十余年的南疆铁路大会战。
  这条史无前例的铁路横贯天山南北,穿行于崇山峻岭和戈壁沙海之中,成为连接新疆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天山之中通隧道
  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在天山修铁路,更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
  南疆铁路的最高点是奎先达坂,这里海拔3200多米,高寒缺氧,四季飞雪。铁道兵要凿穿这沉睡千年的冰山,修建奎先隧道。
  高山缺氧,使得70%的战士头发脱落,指甲凹陷,胸闷呕吐;驻地没有水,战士们从几十里外的冰河中,凿下冰块背回去,化开饮用;没有煤炭,就捡拾牛粪,生火取暖。
  生活上的困难数不胜数,施工中的困难更是多如牛毛。开凿隧道的战斗刚一打响,战士们面临的首个挑战就是冰夹砂石的永冻层——钻头打进去后,流出来一些石粉浆。石粉浆还没流出炮眼口,又冻成了冰疙瘩,直接将钻头卡住。
  雪线以上的高空冷风一个劲地往里灌,把整个导洞冻成了“水晶宫”。举着百来斤重的风钻打孔的战士,双手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出渣的战士,推着斗车来回奔跑,眉毛鬓角结满冰凌;在洞内施工的战士,衣服被水浸湿,顷刻就被冻成冰铠银甲。作为南疆铁路的咽喉工程,奎先隧道的地质条件复杂,石质破碎,整个施工过程中发生了200多次塌方,落石高达数万方。
  原铁五师医院医生张宏玮曾参与多次塌方事故的营救,“救护车都出动了,还是不够用,又派了一个排的解放牌汽车运送伤员”。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尽管医生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很多人还是没能救下来。除了塌方事故,铁道兵还面临着种种危险。家住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的双峰贵,曾是一名铁道老兵,他说,当年,他和战友们一道,扛着百来斤重的风钻打孔,岩石钻碎后扬起的粉尘、岩缝渗出的瓦斯等都是威胁生命的“魔鬼”。



268名战士奉献宝贵生命
  经过3年多的拼搏,1977年7月28日,奎先隧道打通了!欣喜若狂的铁道兵们将“奎先隧道”的匾额以及毛泽东主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诗句刻在隧道入口处。
  在奎先隧道旁,曾有一座烈士陵园,47名为隧道建设而牺牲的铁道兵就长眠于此。而像这样的烈士陵园,南疆铁路沿线有8座,268名战士为修筑南疆线一期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奋斗仍没结束。过奎先隧道后,南疆铁路转为下坡,海拔降至1200米,形成连续240多公里的长大坡道,这在中国铁路中极其罕见。铁路所经之处,有很多地方群峰对峙、河涧穿流,山高谷深,无处取土。机械兵驾驶推土机爬上几百米陡峻的高山,削山、填谷、筑路;铺架队克服了长大坡道带来的困难,风餐露宿、昼夜兼程铺轨架桥。
  跨越沟谷36次,隧道29条,桥梁463座……这是铁道兵战士用生命和鲜血在南疆铁路上留下的辉煌战绩。
  终于,铁路轨道铺到了库尔勒。在通车典礼上,铁道兵战士红了眼眶。这一刻,他们等得太久;无数年轻战士的青春和热血,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至今,仍有不少退休后的铁道兵战士经常去奎先隧道洞口附近的烈士墓地瞻仰。今年80岁的全国劳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机械施工公司原总工程师徐立汉说:“有机会参加这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南疆铁路工程建设,这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



  喂军马的儿子要求上一线
  时隔40多年,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聊起儿子杜三元牺牲的往事,87岁的许少云红了眼眶。
  “前些年讲起哥哥她就哭,这些年才好点儿。”杜三元的弟弟杜青云告诉记者,2017年6月底,90岁的父亲在弥留之际,还不忘牺牲的三哥。
  “(牺牲)前几个月还回家探过亲。”许少云对儿子的记忆依旧停留在探亲的一刻。她说,杜三元从小就勤快听话,是家里的顶梁柱。
  1976年,23岁的杜三元曾回家探亲。回家的日子里,父母帮他介绍了对象。见面聊天,姑娘问起杜三元在部队里的工作和生活。当时部队里汽车并不普及,在新疆很多地方出行,还要靠军马。杜三元就是在营部喂军马。
  本以为军人都是铁血钢枪,杜三元的工作显然让姑娘有些失望。杜三元也看出了姑娘的心思,于是,结束探亲假后回到部队,他主动要求到一线工作。就这样,他成了装渣机驾驶员。
  一线的工作到底什么样?杜三元的家人不得而知,但曾参与南疆铁路修建工程的原铁道兵第二指挥部副司令员顾秀却再清楚不过。
  顾秀说,高温的炙烤,让当年每一名在戈壁滩上施工的战士每天要喝下十多公升的水,但大伙儿还是觉得不解渴,汗珠儿从额头淌下还到不了鼻尖,就被烤干了。
  即便没了烈日直射,战士们也要经历“在烟囱里施工”的考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机械施工公司原总工程师徐立汉介绍,在新疆建铁路,铁道兵战士们先得在这里开出一条“大拉沟”。这条深17米、长1000米的深沟,是前100公里施工的重点工程。战士们要在戈壁滩上凿出若干个深井,装上炸药放炮松动后,再用机械施工。
  徐立汉回忆,当年凿井的过程异常艰难,每个炮洞要凿十几米深,直径却只有一米,“人在里面施工就像钻在大烟囱里,经常有人昏倒在深井中”。
  “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十二班的同志正在开挖16号竖井,突然一股热浪扑来,熏烤得战士们头昏眼花,连气都喘不过来。新战士尹福安干着干着,人就昏倒了。班长胡林生抢着下井去接替尹福安,可是没干多久,也昏倒在井里。战士们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下去5名同志都因忍受不了炎热而晕倒。”在回忆录《历程回望》中,顾秀记述下这个悲壮的故事。
  然而,铁道兵们扛得住艰难困苦,却抗不过命运的无情。3个月后,杜三元在一场隧道塌方事故中牺牲了。
  许少云至今记得,1976年,家里来了稀客。部队的“一个领导和一个战士”,带回了儿子的遗物——两个箱子和一些衣服,“新疆那么远,就算知道葬在哪里,我们也去不了”。
  “这些年,家人一直不知道哥哥归葬何处。”杜青云说,直到如今交通发达,家人才想着要了解清楚哥哥安息的地方,想在近期过去看看。
  烈士牺牲后,国家每月会给烈士家属发抚恤金。但当时在河口乡水电站工作的杜三元的父亲始终不肯去领儿子的抚恤金。“他说国家现在还困难,我每个月也有工资,不给国家添麻烦。”许少云说。
  杜三元牺牲5年后,父母亲手帮18岁的弟弟杜青云戴上大红花,送上了公社的运兵车。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