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百岁甚至上千岁的文物遇上抖音,会出现怎样的情景?那场面实在太嗨:兵马俑“唱起了摇滚”,青铜器“开口训话”,唐三彩“大秀演技”……
今年5月,全国七大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抖音“文物戏精大会”相信一定刷新了你的认知高度。然而,在此之前,来自邵阳隆回的“90后”小姑娘钟星琳,早已用类似的方式在不断推介现已三百多岁的滩头年画了。而且,仅仅几次直播,她就让非遗变成了网红!
线上直播:让互联网来露一手
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隆回滩头年画在业界拥有极高的知名度,早在2006 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钟星琳出身于年画世家,今年湖南新增的45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就有她的父亲钟建桐。钟星琳的爷爷钟海仙、奶奶高腊梅也都曾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它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鲁迅先生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年画视为珍品加以收藏;而且,《老鼠娶亲》年画不但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甚至早已流传到俄罗斯、越南等国。
2017年6月28日,作为家族式非遗技艺传承人,钟星琳在社会各界的见证下向父亲钟建桐行拜师之礼,并承诺将正式接过老一辈非遗艺人的接力棒,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年轻人如何加入古老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钟星琳决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突出自身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于是,从今年年初开始,钟星琳就开始尝试通过直播的方式,将滩头年画“贴进”手机屏幕。生活中的非遗技艺继承人,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直播中的“年画小姐姐”。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先后直播过滩头镇的老作坊,制作年画的器材,以及父亲钟建桐制作年画的过程等等。
“大家好,年画小姐姐又和你们见面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滩头年画的制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钟星琳告诉记者,每次在这样的网络直播过程中,她其实心里也没底,“就如同许多非遗项目如今面临的处境,你明知道有人感兴趣,却不知道这些感兴趣的人在哪里。”但是,钟星琳并不着急,不急于求成,因为滩头年画对她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非遗项目,而是一种毕生追求。
5、10、100、1000、10000……随着直播的推进,让钟星琳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一共只直播了七八次,但最高一次却有上万人观看。这个数字让她找到了自信,也明确告诉了她,自己坚守的传统文化一样能成为“网红”。
小试牛刀就有这么多观众,除了滩头年画自身的魅力,跟钟星琳这个主播也是分不开的。
钟星琳是一个活泼可爱而又不失内涵的“90后”女孩,再加上突出的形象气质,自然容易“吸粉”。在直播中,她会耐心回答观众的问题,即便因为观众进入直播间的时间不同,她也会不断重复回答相同的问题。“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些漂亮的年画来自哪里。”钟星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直播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知道了湖南有一个滩头镇,滩头镇里有漂亮的滩头年画。还知道了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这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除了直播,钟星琳还尝试了许多其它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淘宝店铺,尤其是最近的抖音短视频都有超乎寻常的传播效果。钟星琳说,自己尝试这么多种传播方式,最终无疑还是为了传承,为了把传统文化以大众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
线下研学:让孩子们爱上非遗
在线上,钟星琳通过直播等方式传承非遗,在线下则是通过研学进行推广。6月13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雨花非遗馆内的“滩头高腊梅年画长沙传习所”,见到了正在给学生上课的钟星琳。
记者看到,传习所采用中式装修风格,古色古香而又不乏个性,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传递文化理念,比如室内每个灯罩的四个侧面都有一幅年画,独具匠心。
钟星琳告诉记者,传习所分为滩头年画展览区和手工研学区。展览区展出16幅滩头年画代表性作品以及年画刻板;研学区设立中小学生课外实践课程,包括《老鼠娶亲漫画版》、《美猴王》等手工体验项目。在这里,每次实践课能接待40名左右的学生同时体验年画制作,作品合格的学生颁发“小小非遗传承人”荣誉证书。自2017年11月试运营至今,这里已经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和大众实践体验者3000余人次。
这套研学课程是钟星琳去年在清华大学进修时,和一位师姐一起研发的。“我们的理念是传承技艺、创新内容。”钟星琳告诉记者,为了研发这套课程,她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套色技艺是滩头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会很复杂,于是她就进行了适度的简化,只留下红黑两种颜色。此外为了让小孩子们更加喜欢,她将《老鼠娶亲》改成了漫画版。如今随着教学实践,这套课程已经进行了4次调整,越来越完善。
记者采访当日,恰好有来自长沙雅礼雨花中学的同学们在上研学课,只见同学们看看这、摸摸那,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待钟星琳和助教讲解完,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操作起来。带队老师、雅礼雨花中学艺术教研组组长王樱告诉记者,“我点名要大家学习滩头年画”。王樱认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从湖南本土逐步扩展到全国,先把本土的传统文化了解扎实,才能由浅入深。
钟星琳表示,像这样的研学,平均每周有三四次。小朋友们的热爱,每每都让她甘之如饴,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让她觉得有责任将滩头年画的触角伸得更深更远。今年“六一”,钟星琳发起了一次不同以往的研学——和湘潭救助站合作,举办半公益性质的“留守儿童与困境未成年人六一研学活动”。
这次活动,钟星琳酝酿已久。钟星琳曾是一位媒体人,在过去的采访中接触过不少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知道他们几乎很难有条件接受课堂以外的传统文化教育,就一直想着组织这样一场活动。6月1日,滩头高腊梅年画长沙传习所终于迎来了30多名8-12岁的小客人,“在活动中,我觉得他们比一般的小孩子更听话、更认真,乖得让我心疼。他们十分珍惜活动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孩子们走的时候,每个人都拿着至少一幅自己完成的年画来请我点评。”钟星琳告诉记者,其中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将4种样式都做了一遍,而且完成得都特别好。
“别的小朋友最多只完成了两幅,你怎么一下子做了4幅?”钟星琳问她。“因为我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做了。”小朋友这样回答。
这位小朋友的话给钟星琳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这绝不是最后一次,一定要让他们有机会再次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钟星琳说,下一步她将有计划地推进“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让小孩子们在家门口和校园里感受非遗的魅力。
未来心愿:老手艺不能在我这失传
钟星琳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为了全身心投入到非遗传承上来,她辞职了。
因为父母工作忙,钟星琳从小在滩头镇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回想起小时候,她总是想到同一个场景:小作坊里,白炽灯亮着,黄色的光笼罩整个屋子,让她感觉很温暖。爷爷在一旁专心地调着颜料,天热的时候,白背心都湿透了。钟星琳安静地站在一旁,有时为颜料加些水,有时为爷爷擦擦汗。而奶奶这个时候一般是在“点睛”:给年画需要手工上色的地方上颜色。
前几年,钟星琳的爷爷、奶奶相继过世,钟星琳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了。“将滩头年画发扬光大是爷爷、奶奶的遗愿。”钟星琳说,“他们坚持了一辈子的事,不能到我这一代就失传了。”
目前,钟星琳已经开办了一家传习所和一家展示体验馆,每个月开销很大。很多时候,支出甚至超出了收入,但钟星琳一直在咬牙坚持,坚持互联网传播与实体研习所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她也坚信,自己一定会把滩头年画的传承做成可持续发展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