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6月15日> > 总第2818期 > 10 > 新闻内容
婚礼不能被异化为炫耀性消费竞赛
新闻作者:文/杨朝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项调查显示,70.6%的受访者觉得婚礼仪式必不可少。对于传统的婚礼仪式,34.5%的受访者认为有文化内涵,各种流程不可缺少,31.5%的受访者认为流程过于繁复,花费较大。72.0%的受访者认为婚礼最重要的是给当事人留下美好的记忆,59.2%的受访者认为是家人朋友的祝福。
  (6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中式的、西式的,城市的、乡村的,隆重的、简朴的,不同的人们既具有不一样的生存生态,也具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导致婚礼的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在参加好友婚礼的时候,他的舅舅一句“祝贺你成人了”,让笔者印象深刻。如果说结婚登记意味着法律上契约关系的建构,举办婚礼则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传统观念里,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国的个体只有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维持血脉的延续是中国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最重要职责,进入婚姻意味着一对新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举办婚礼旨在让一对新人的社会角色得到了亲友、邻居、同事等熟人社会网络的见证、认同与祝福,需要一定的仪式来赋予这个日子与众不同的意义。
  婚礼具有公开性和象征性,使它成为一个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舞台。为了赢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为了“脸面有光”,一些家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婚姻需要仪式感,却不能被仪式感所伤。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甚至不惜举债透支型消费的做法,让一些家庭陷入了虚有其表的“表面光”的困境。
  在一个讲究热闹、追求吉利的地方性、区域性婚俗文化中,要想在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仪式感上多玩一些花样。不论是在婚车车队上讲排场,还是雇佣婚庆公司进行创意策划,抑或在酒席的菜肴上彰显档次,一些人往往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阶层边界与身份认同,来塑造“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与成就感。
  经济因素不断去嵌入日常生活,让许多人认为婚礼仪式就是一个“烧钱”的过程。实际上,婚礼仪式固然少不了花钱的地方,却不能本末倒置;婚礼仪式更在乎心意,而不能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赢得“脸面”。用沙画还原两人相识相恋的过程,伴郎伴娘一起表演节目,邀请嘉宾登台参与互动……一些不怎么花钱的婚礼仪式,却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
  婚礼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犹如平凡日子里的一束光。尽管如此,婚礼仪式如此并非程序越多越好、花钱越多越好。一方面,对于传统婚礼中陈旧、落后的“文化枷锁”,如“闹婚”习俗要勇敢说“不”;另一方面,双方长辈要和新人们弥合“碎片间的缝隙”,不能顾此失彼。如果融入了过多的功利与算计,婚礼仪式就会走调、变味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