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5月31日> > 总第2816期 > 17 > 新闻内容
刀光“剪”影,且看她的江湖手艺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莫雪霈 视频:莫雪霈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幅作品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设计构思,今年5月13日正式开工,制作完成估计需要4个月时间。”5月19日,益阳赫山区,向亮晶的工作室,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见到了向亮晶所说的这幅构思了十余年的《安化茶香飘万里》,这也是她为今年的第四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设计的大尺幅剪纸连环画作品。
  作为唯一的安化梅山剪纸传承人,向亮晶对剪纸艺术热爱且执着,就像内心永远燃烧着一团火——正是因为这股执着,她不仅自己在剪纸技艺上不断精进,也带动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学习、传承、发展梅山剪纸文化。


  
作品一幅 刀耕十年
  虽然还是个正在赶制的半成品,但当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见到《安化茶香飘万里》时,仍感觉它气势夺人:一米宽的作品从屋子最里面一直纵向往门外延伸,全长近40米,以30幅剪纸作品连贯拼贴而成……这是向亮晶为今年的第四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设计的大尺幅剪纸连环画作品。
  此刻,向亮晶和她的团队一共8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这件作品。尽管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凌晨3点,向亮晶的脸上还带着深深的倦容,但谈起自己的作品时,她瞬间精神十足:“为了这个作品,我多次到安化县茶业协会查阅资料,跟各路专家探讨取经。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反复琢磨,一有灵感就剪个小样出来。就这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组成了今日这幅作品。”
  为了全面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地表现安化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向亮晶把画卷分为《安化茶香序》、《黑茶的霸气》、《红茶的洋气》、《绿茶的仙气》、《擂茶的客气》、《茶香飘万里》等6个章节,用精炼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剪纸,述说安化茶的传奇故事。作品从文案撰写、设计图案到剪出小样、电脑扫描修改等刻剪前的所有工序,几乎都靠向亮晶一个人完成。
  向亮晶今年56岁,熟识她的人都说,她对剪纸艺术热爱且执着,就像内心永远燃烧着一团火——这绚丽蓬勃的火苗从何而来呢?还得从向亮晶的童年说起。  

二十元奖金 一辈子骄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安化地区的风貌,依然完整保留着古梅山的文化样态,“地足鱼樵而人乐业”,向亮晶就在这里长大。
  向亮晶的家靠近码头,两岸街道都是手工艺店铺,单是一条街道就有十几种手工艺存在。成长在“百工坊”中的向亮晶从小耳濡目染,手艺人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和梅山质朴的民风一起,几乎融入了她的血液。
  母亲的作坊就在家楼下,靠给人织布、制衣维持生计。向亮晶说,母亲是方圆十几里最好的剪花高手,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慕名而来,将活儿交给母亲来做。在向亮晶的记忆中,母亲剪花的时候,她也蹲在一旁,用裁衣剩余的边角布料剪花玩。
  5岁那年,向亮晶的二姐生小孩,根据民俗,要剪鸡蛋花寄予祝福。向亮晶看母亲忙不过来,便也帮忙剪了几个鸡蛋花贴在鸡蛋上。“母亲看到的时候很惊讶,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学会的。”向亮晶说,从小她就发现自己在剪纸上有超越常人的天赋。
  向亮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也最受宠爱。向亮晶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回忆:“我有单独的房间,便常常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剪纸,一剪就是一整天。哥哥姐姐们看我这么痴迷,家务活也都帮我做了,大哥偶尔出差时,还会给我带剪纸有关的书籍回来。”
  有天赋又勤奋的向亮晶很快在剪纸艺术上崭露头角。1976年,县文化馆举办了庆祝“七一”建党节的美术作品展览,向亮晶以一幅《百花争艳》花鸟剪纸作品荣获二等奖,并得到20元钱的奖金。
  对于一个14岁的小女孩来说,比奖金更为珍贵和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感受到剪纸给自己带来的极大骄傲和自信。高中毕业后,向亮晶考入安化县花鼓戏剧团,在学习和工作的间隙,只要有机会,她就拿出报纸练习剪纸。
  1985年,向亮晶离开花鼓戏剧团,在安化县的一所小学任教美术课程。此后二十余年,向亮晶诲人不倦,不少学生都因她的这份艺术追求而喜爱上剪纸艺术。2016年,向亮晶受邀为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在湖南省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的剪纸非遗艺术班授课。今年,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聘请向亮晶为研究生校外导师。
  
鱼跃龙门 苦乐自知
  在这件茶文化作品制作团队中,徐女士就曾是向亮晶在剪纸非遗培训班的学生。她说:“我们都挺佩服向老师身上的那股劲,就是执著。”正是这股执著,促使向亮晶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2002年,跟很多手艺人一样,向亮晶也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的现状,不禁有些迷惘:自己多年来坚守和传承的民间文化,要如何保持活力和新鲜感?带着这些疑惑,40岁的向亮晶来到清华美院进修平面设计。果然,她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好的传承就是既传承又发展。于是,向亮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立了“立体剪纸”的概念,成功创作了《雄鸡》、《紫荆花球》等立体、半立体剪纸,并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屡获大奖。
  此后十几年,向亮晶创作的劲头和热情没有半点懈怠,她的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三十余项,其中不乏金奖、一等奖,但向亮晶最为看重的,却是一次银奖的获奖经历。
  “湖南的雕刻和湘绣尤为出名,剪纸相对来说是弱项,而西北地区又以剪纸艺术见长,所以湖南的剪纸作品要想在全国拿奖是极不容易的。”向亮晶说,2009年,国内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产品设计大赛,省市级筛选程序中,她的剪纸作品受到忽视,险些被撤。幸运的是,当时益阳市旅游局局长袁凤丽十分看好她的作品,坚持推选,向亮晶的《鲤鱼跃龙门》剪纸作品才成功入选省级推荐作品。
  向亮晶回忆,那次大赛是无类别的集体评奖,评选的过程十分严苛和迅速:评委严格保密,从评选到获奖名单公布,只用了6个小时。在义乌主会场的获奖名单榜上,向亮晶看到自己作品的名字,排在第20名,银奖,也是湖南省1760件推送作品中唯一获奖的参赛作品。那一刻,向亮晶作为剪纸手艺人的骄傲是不须细说的。凭借这样过硬的实力,向亮晶在2010年评上了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一把剪刀 满纸传奇
  “剪纸贯穿着梅山人的一生。”向亮晶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梅山的民俗文化中,不仅是传统节日,从人的出生、结婚、生子到各种祭祀,都有不同的剪纸习俗。
  “就拿结婚来说吧,过去说‘无鹅不成婚’,所以传统梅山剪纸中,‘双鹅’的形象是十分常见的。”向亮晶说,但是后来大家都去商店买现成的彩纸,渐渐地忽略了手工剪双鹅这些传统技艺了,现在大抵只有奶奶辈的人还记得这个习惯。
  但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没有影响向亮晶的追求,相反,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梅山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这是何等幸福!因此,如今自己也有义务将正在被人们遗忘的梅山民俗文化给传承下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母亲去世后更加明显了”。
  2012年,向亮晶克服重重困难,将梅山剪纸申报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对于当时已经退休的向亮晶来说,申报非遗的材料和程序是十分复杂的,何况仅申报非遗的文本材料制作就需要3万多元,无奈之下,向亮晶决定自己动手整理材料、做设计。
  这个过程中的苦和累旁人无法体会——先是做剪纸史料调查,完成分镜头文案写作。7月酷暑,向亮晶又找人帮忙去仙溪镇做宣传片镜头的拍摄。直到提交申报材料的前几日,向亮晶还在没日没夜地剪辑视频,最后虽然延长了两天时间交稿,也总算在短时间内和拮据的经济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了非遗材料的制作。
  如今,在网络上搜索“梅山剪纸”,词条介绍中,向亮晶是唯一的梅山剪纸传承人。显然,在手工艺这个竞争激烈的大行当里,她凭着一把闪亮的剪刀,凭着经年累月的坚守,成功地奠定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江湖地位。向亮晶告诉记者,这份坚守的动力来源于自己对梅山文化深厚的感情和热爱,也来源于对母亲的牵挂,“我没有忘记母亲,也不想她的手艺被遗忘。”向亮晶动情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