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5月31日> > 总第2816期 > 8 > 新闻内容
“礼” 与 “立”
新闻作者:文/石川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常的人都是希望自己有所立的,只是立的层次不一、内容有别。
  大凡芸芸众生的愿望是内有家室外有稳定的收入,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而且希望日子越过越好;有更高追求的人不只满足于成家立业,而且希望自己立经验、立本领、立信心、立口碑,于所在群体中享有威望、受到尊敬,获取精神上的享受;而那些有宏大志向的人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不朽”,希望树立高尚的道德,为国为民建立功绩,拥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希望为世人留下伟大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物质遗产,希望英名永存。
  人的禀赋有好有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不可能人人都追求高标准,个个都当孔夫子、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式人物,只要立的目标切合实际,并且无害于他人与社会,都应该得到肯定和赞许。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去靠什么而立?造就一些谋生和谋业的本领、技能当然重要,但是要“立”得心安理得、“立”得让人心悦诚服,则不能丢弃做人的“礼”。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先人哲语便道破了“礼”与“立”的辩证关系。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先人们所倡导的“礼”多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强调的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和妇道的“三从四德”,礼的内涵拥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建性。但不管怎样,礼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人有礼则人立,事有礼则事立,国有礼则国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除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以及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外,更多是指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发展到今天,通俗地理解,“礼”并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内涵的社会公德,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正派、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为要求的家庭美德,是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社会责任和应该履行的角色义务。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成天想着“立”,甚至还想着流芳百世的“大立”,但在实际的行动中却无视“礼”与“立”的关系,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良心道德抛在脑后,将行业规矩视为儿戏,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出名不讲勤奋,只讲享受不讲付出,只讲权力不讲责任,只讲权益不讲义务,做事无底线,什么都敢干,其结果“立”的愿望终只是愿望而已,即便有所“立”也会成为过眼烟云。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欺世盗名之士,那些制假贩假之人,那些坑蒙拐骗之徒,就是这种只想“立”不讲“礼”的角色。这些人的结局,不仅无所“立”,还会要么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骂,要么受到法律的制裁成为人民的罪人。
  尚“礼”之人,都会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秩序来行事,即便天资平平、能力水平一般,都会得到社会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不管大与小都会有所“立”。三国时的刘备,《水浒传》中的宋江,似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他们都是领袖人物,拥有广大忠诚不二、勇于献身的拥戴者,在当时打下了一方天地,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靠的就是礼贤下士,靠的就是仁和义。当代的雷锋、郭明义等虽在平凡的岗位,却广为社会所传颂,也是因为他们是崇“礼”的楷模。
  领导干部的“礼”要求则更高,除了不越道德“底线”、不跨纪律“红线”、不碰法律“高压线”外,还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孔繁森、杨善洲等领导干部之所以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了高大形象,并被人们所记取,也是因为他们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礼”。
  看来,要想“立”必守“礼”,乃是自古以来的常理。谁违背了这一常理,谁就不可能有所“立”,更不可能拥有为人称颂的“大立”,相反,还有可能丢失已有的身家性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