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教育是要立人”。如今,家长们在择校买学区房送礼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到底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怎样的教育成为怎样的人?教育孩子时家长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懂些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真正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学些什么? 4月21日-22日,湖南教育出版社等承办以“回归美好生活的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第二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在长沙举行。
朱永新、李玫瑾等30余位重量级教育专家就孩子成长、新时代下的家庭教育之计献言献策,引起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强烈共鸣。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特别专访了最受家长关注的几位教育专家,李玫瑾、卢勤、严虎、汤素兰、闫玉兰等,他们从不同角度,为家长们解读不一样的家庭教育。
6岁前陪伴最重要,错失了补不到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我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没想到现在成了育儿专家,这是一个意外!”4月21日,一头银发的李玫瑾笑着对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
十年前,李玫瑾的公益讲座视频《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意外地在十年后走红网络,受到众多父母的追捧。“我关注犯罪心理的问题,如今我的研究有点回溯性。我发现,教育的问题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生的起点。这个起点一旦错过的话,很难弥补。所以我才提出:养育是教育的基础,人生起点的教育最重要。”李玫瑾说。
在此次题为《民族实力源于家庭的教养》演讲中,李玫瑾提出,在家庭教育中要恩威并施,3岁之前你照顾到位有恩于他,3岁之后是立威,这个威不是打他或者骂他,而是你板脸了他就知道这个事不能做了。所以李玫瑾对教育的定义是:“父母一定要亲自带孩子,让他依恋你,养育是教育的基础。”
“其实心理抚养或者心理养育对孩子也很重要。”李玫瑾说,养育孩子要在某些方面给他建立一些好的规范,小到家里的规矩,大到社会的法律。李玫瑾分析发现,少年犯罪者家里,大多经济并不贫困,且父母和家人都很宠爱他,但他的问题就出在早年的放纵和宠溺。
李玫瑾感叹,人成长的关键期是成年前。孩子6岁前,父母一定要多陪伴。错过这个时间,父母要付出三四倍的时间,还难达到前6年培养的水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希望社会认识到,抚养孩子不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民族的事情,是国家的事情。为了我们国家更好,为了我们民族整体素质更好,我特别想呼吁立法,保障家有不足6岁孩子的母亲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看画识人,一支画笔了解孩子心理
严虎:医学博士、心理教育专家,国内权威绘画技术领域专家
通过画作能识别孩子的心理?严虎肯定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这个可行!
严虎称,了解一个孩子,可以听其言,观其行(身体语言),画画则是“第三种语言”。对于孩子来说,语言和写字的表达需要后天的培养,但是对于线条和色彩的表达却是天性。他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画一幅“全家福”,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画面大小,反映孩子本身自信程度;画面完整、精细程度,反映孩子自我认知程度;画中人物间的距离,反映人物关系亲疏远近;画人物先后顺序,则反映人物在孩子心中重要程度等。
之前,严虎自己就曾有过“看画识人”的经历。有一次他让女儿画了一幅全家福,没想到女儿的画中只有她和妈妈。这令严虎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陪伴太少,“父亲”角色的缺失,反映到了孩子的画中。于是他挤出时间,和孩子去参加夏令营,当夏令营结束再次让孩子画全家福时,女儿首先画的就是爸爸,其次画了自己和妈妈。“绘画也扩展了亲情交流的方式,一张画,就是孩子的一句心里话。”严虎说。
严虎所说的“看画识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绘画心理学”,是根据心理投射原理,来解码绘画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在严虎看来,儿童的画作就是一张“心理B超”,只要足够用心,就能发现“蛛丝马迹”。
严虎说:“家长不一定都要懂绘画心理学,只要经常让孩子画画,再有意识地识别孩子的状态和情绪,通过绘画和孩子沟通,这对于家庭教育也是有现实促进作用的。”
“静待花开”,勿损坏孩子的童年
卢勤:著名教育专家, 一代人的“知心姐姐”
提起卢勤,大家都爱称她为“知心姐姐”。当“知心姐姐”多年,卢勤发现家长们过去存在的问题,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考第一、读名牌大学等,现在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卢勤感叹,当下许多父母没有“静待花开”的心态,总是急于求成,爱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将这些压力加到孩子身上,会损坏他们的童年。“家长的坏脾气对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卢勤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长,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孩子?卢勤认为,家长应该将“太糟了”的心态变为“太好了”,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孩子,孩子才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多年与孩子接触,卢勤也提出“悦长大”的概念,让孩子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成长。卢勤总结了“知心姐姐”快乐人生三句话,“走到哪里都会讲给孩子们听”。卢勤说,第一句是“太好了”。改变心情就能改变世界。 第二句话,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第三句话,我帮你。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装是兴奋感和成就感。
勿强调“正常”,让孩子有“飞翔的翅膀”
汤素兰:著名儿童文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给孩子一双翅膀吧,它代表的是自由的心灵、无边的好奇和无限的想象,还有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勇气”。汤素兰说。
汤素兰曾写过一篇童话故事《长着蓝翅膀的老师》。她写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每个孩子都是有翅膀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童年的天空里尽情地飞;如果可以,我们最好能把孩子们的翅膀保护好,等他们长得像园长奶奶那么老了也还能飞”。汤素兰表示,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和个性的,一些父母过分强调“正常”,正是对孩子差异和个性的抹杀。“我们应该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差异与个性,让孩子拥有一双能自由飞翔的翅膀。”
而如何给孩子一双翅膀,汤素兰说,我以为首先要保护孩子的个性,包括接受孩子的不同甚至不完美,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尤其在学校教育与考试越来越削平孩子的个性,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生产“优秀”与“合格”的时候,“家庭教育正好可以作为补充和修正,在保护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方面发挥作用”。
备课谈话法,再婚家庭也能培养好孩子
闫玉兰: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温暖的爱,幸福的家》
怎么让一个集单亲、重组、二孩于一体的家庭和谐而幸福?在本次新家庭文化节上,获得“2017年中国新父母年度人物评选入围奖”的闫玉兰,很有发言权。
当今重组家庭增多,与继子女相处成了很多妈妈头疼的问题。闫玉兰就用亲身经历,给再婚家庭启迪。闫玉兰说,自己结婚时,9岁的继女叛逆任性,处处与她针锋相对,作为继母她一切都得听女儿的。后来,她生了自己的孩子,家庭情况更加复杂,但闫玉兰一直以执著的爱和包容无区别地对待两个孩子,同时她研究出了一整套充满智慧的家庭教育方法。
“比如我有个备课谈话法,孩子缺点不能想什么时候讲就讲,而是要备一个课,做个策划案。还有做好自己,以无声的力量来引领她等。”正是凭借二十余年润物细无声的爱和智慧化解与继女之间隔阂的故事,闫玉兰还被邀做客《实话实说》交流育儿经验。“爱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榜样是最重要的,教孩子做人是最重要的。做好这三点,哪怕你的孩子非常任性都没有问题,因为我的女儿(继女)就是这样。”
闫玉兰说,在再婚重组家庭中,家教的艺术是可以推广传播的,所以她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项目《非原生家庭教育之教育方法与途经研究》。她希望有生之年持续不断地推广家教艺术,期待每个家庭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