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4月12日> > 总第2809期 > 5 > 新闻内容
马王堆女教师把“汉风美韵”带进课堂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风网记者 吴迪 实习记者 莫雪霈 通讯员 周应明 视频:吴迪 周纯梓 莫雪霈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起马王堆,你会想到什么?大多数人想必会想起“东方的庞贝城”马王堆汉墓,想起“东方睡美人”辛追夫人,想起辉煌灿烂的汉代文化……
  在距离长沙市马王堆汉墓200余米开外,坐落着一座初级中学——湘一芙蓉第二中学(原名马王堆中学),得地利之便,2012年,该校美术教师组三位女老师开发了校本课程《汉风美韵》,把马王堆汉墓保存下来的汉文化引进课堂,赢得学生和家长的纷纷点赞。2017年年底,《汉风美韵》在湖南省初中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现代校园中的古典美
  4月3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湘一芙蓉第二中学,很快就感受到了这座现代校园中的古典之美,汉文化之美。
  乍一看,这所初中与其他学校无异: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实验楼;250米长的环形操场……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它的独特之处:银色的辛追夫人雕塑静立在综合楼门前;以“汉武天下”为主的汉朝文化系列浮雕围绕运动场而建;教学楼里可以看到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仿品,以及刻有《史记》、《汉书》等书籍封面的浮雕;凑巧的话,你还可以欣赏到特别的课间操——由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道家导引图谱改编而来。
  走进学校展室,仿佛到了一个汉代文化的小型展览馆,可以看到学生利用所学汉代纹饰、色彩、线条等设计的花瓶、笔筒、瓷碗和陶艺制品;在环保纸盘上设计的漆盘、漆杯;用“信期绣”、“长寿绣”的图案设计了宽大衣袖的汉代服装……通过一件件作品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汉代文化的热爱。
  “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学生画展,由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校每年举办的画展质量越来越好。”该校教科室主任、美术教师宋占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去年学校举办的《汉风美韵》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收到美术作品261件,获奖作品180件,展出当天正赶上家长开放日,家长们见到孩子们的作品都惊喜不已。
  该校学生对汉代文化的热爱,与学校从2012年开始开发《汉风美韵》校本课程分不开。其中的主力开发者正是美术教师组的宋占玲、杨香玲、姚轶三位女教师。
  
东北来的女教师爱上了湖湘文化
  今年51岁的宋占玲,是一位嫁到湖南的东北媳妇。2005年年初,宋占玲跟随丈夫来到湖南,进入湘一芙蓉第二中学,成了一名美术老师。
  刚来到湖南工作的宋占玲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尤其是学校附近的马王堆汉墓,更是让她惊叹不已。
  “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校名,决定了这个学校的学生应该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宋占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当时正好学校新建了一个美术教室,我就决定在里面办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免费教学生国画、书法以及素描、水粉画。”
  虽然学校很支持,但因为经费不足,一开始条件比较简陋。但宋占玲依然坚持每周六上午都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有10年时间,每个月只给老师120元补贴,但我们依然坚持下来了。”
  2007年,在学校和三位老师的争取下,由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美术基础造型项目”争取了到长沙市芙蓉区学校特色项目经费20000元,到2017年这笔经费已经涨到了50000元。经费多了,在坚持对美术特长班的学生实行零收费的同时,奖励也更多了。“只要在各级各类美术比赛中想使用的颜料,都可以到美术老师这里借用,画纸统一领取。”宋占玲介绍,“获奖的同学都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2017年就奖励了300多人次。”
  
自编教材,带学生领略汉文化之美
  正是因为该校美术课程的如火如荼,2011年开始,湖南省博物馆伸出橄榄枝,与学校合作推动《博物馆资源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定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此,美术教师组的宋占玲、杨香玲、姚轶三位老师新编了一本校本教材,供全校初一学生学习。
  “我们三个按照汉代丝织品、漆器、帛画、陶艺四个领域编撰校本教材,主要从美术语言和时代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美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美术教研组组长杨香玲回忆说,当时为了弄清各自负责的专题,每个人都看了厚厚一摞资料,“每个领域的资料都看得差不多了”。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三位老师还经常带学生到湖南省博物馆去参观,在近距离接触文物中探索汉文化中所蕴含的美术元素,认识各类代表性文物特点,具备简单的艺术鉴赏和对文物的功能性分析理解的能力,提高美术欣赏水平。“我们学生去博物馆,都是带着答题卡去的。”宋占玲介绍,“我们会在答题卡上列好问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来作答,还会让他们把纹路画下来。”
  最近几年,她们还会在暑假之前在初一初二选出六七十名学生,带领他们到铜官窑博物馆参观,了解长沙窑的发展史。同时还会将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图画画在素胚上烧制出来。
  
培育十年,桃李芬芳
  从2005年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到如今已经有13年时间。“学校在开展了《汉风美韵》的校本课程后,我带领学生了解古汉文化,制作古汉纹饰作品,发现学生有无穷的创造力。”姚轶感慨地说,许多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完成作品,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一次又一次修改,并且乐此不疲。“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无尽的求知热情。这样的校本课程符合新课程标准,让课堂不再那么呆板无趣。”
  4月3日,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了一位学生家长。他是一位个体户,名叫陈旭敏。陈旭敏的两个女儿都在湘一芙蓉第二中学就读,并且都参加了美术兴趣班。
  陈旭敏的大女儿叫陈湘湘,小女儿名叫陈湘颖。现在,陈湘湘已经毕业,被保送到长沙一中。“我大女儿和我小女儿在兴趣班里学习,从来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节省了很多开支。”陈旭敏说,“老师们也很辛苦,每周六都要来上课。”陈湘湘通过在兴趣班学习,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目前她仍坚持美术学习,未来打算报考一所美术类院系。“通过几年的学习,她自信心增加了。”陈旭敏说,“小女儿在姐姐的影响下,也对美术特别感兴趣。刚一上初中,就报名参加了兴趣班。”
  在学校展览室,陈湘颖向记者介绍了她的作品:“我的作品以古代的玉璧为原型的,它跟普通的不太一样,一般的是两个龙,我这个上面有三个龙,觉得很有趣。花了一上午做了这一件。”
  很多学生上了《汉风美韵》校本课程后,都会说类似这样的一句话:“我第一次知道,我们的学校位于被世界注视过的地方。”《汉风美韵》校本课程,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一览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之美。
  还有一名叫陈火炬的学生也让宋占玲难忘。陈火炬当时家庭十分困难,父母都在外打工,之前从未上过美术培训班,但在特长班里他十分勤奋刻苦,进步也很快。“当时我们了解到他家里的情况,反映到学校减免了他的伙食费和学费。”
  后来因为有美术基础,陈火炬成功考取中南大学建筑系,还作为优秀典型被邀请回学校做中考动员。
  2017年底,《汉风美韵》在湖南省初中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如今,该校以美术特色为切入点打造的汉文化艺术已成为学校闻名遐迩的文化品牌。
  
声音
  湘一芙蓉第二中学校长 许美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的主要根据,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力量之一。学校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尤其是近年来我们与博物馆合作,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汉文化的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得到传播与分享。
  长沙,楚汉文化的发祥地、屈贾故里,楚风汉雨播洒其间。湘一芙蓉第二中学地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附近,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应是其责任和担当,一直以来开展了《汉风美韵》的学习,以地域特色和博物馆资源的漆器、浮雕汉文化为切入点,借助校本课程研究美术学科拓展的平台,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学习传统与经典内涵,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把传统与经典融入学习融入生活,在学习中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