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2月01日> > 总第2800期 > 21 > 新闻内容
“刘三姐”破产?实景演出如何保住饭碗
新闻作者: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寒冰 实习生 陈圣恩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上千万人观看过‘印象·刘三姐’,仅去年就售出160万张演出票,收入2亿元,净利润1亿元,算得上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典范,谁说项目破产了?” 1月25日,导演王潮歌有些气愤地在微博回应。日前,有媒体报道,由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曾经风光无限,但运营该项目的公司广维文华却早已被掏空,身背巨大债务,目前已经申请破产重组。
  《印象·刘三姐》出炉后,很多地方都诞生了“印象派”的演出。这种以实景山水为背景打造的演出,到底是风光无限,还是成了鸡肋?
  
公司破产,《印象·刘三姐》还在继续
  说起《印象·刘三姐》,作为当年全国第一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可谓是广西旅游的活名片。该剧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它不仅让国内外观众了解了广西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还带动了桂林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一手打造出这台知名演出的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维公司”)却陷入债务危机,去年8月更因负债14亿元而提出了破产重整申请。
  于是,一则“《印象·刘三姐》破产”的消息刷爆整个网络,引来热议。1月26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联系了《印象·刘三姐》导演王潮歌。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核心创作团队中唯一的女导演、张艺谋“印象”系列实景演出的实际操作和执行者,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一起被誉为导演界的“铁三角”。所以,她对于此次《印象·刘三姐》的“破产事件”很有发言权。
  “我现在了解到的消息是,演出在正常进行,所有运营体系还在良好地运转当中,观众也没有受到影响。”听到传言后,王潮歌如是解释。她透露,在《印象·刘三姐》13年的运营当中,股东变化一直都有,而这次公司资本重组,也并未对演出本身造成影响。“现在天气太冷,节目已经接近停演了,是观看人数最少的时候,但一晚大约仍有1500人次左右的观众。而其他时候一般都是一晚两场,国庆、春节最旺的时候一晚连演四场,而且一票难求。”王潮歌介绍,《印象·刘三姐》从2004年3月公演至今一直人气火爆,是桂林漓江旅游必推的项目。
  至于《印象·刘三姐》后续的归属,王潮歌不太清楚。不过,她明确表示:“《印象·刘三姐》在十三年如一日的演出当中,已经成为艺术和经济双丰收的文化项目,企业一年会有一个亿的净利润,从现实经济考量也不可能说没就没。”
  
“印象”之后,实景演出同质化严重
  曾有人说,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杰作,唯有山水实景演出才是人与上帝共同的杰作。
  从2004年张艺谋执导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不觉之间,此类演出已在诸多景区落地生根。除“印象系列”外,呼伦贝尔大草原重现“上帝之鞭”的《天骄·成吉思汗》;立足泰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基础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及重演中国红色革命发源史的《井冈山》,杭州的《宋城千古情》,西安的《长恨歌》,再到湖南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大型实景演出风起云涌。据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50场左右的实景演出分散在全国各地。
  有不少看过多场实景演出的观众在网上表示,各类实景演出从内容主题到表现形式上,几乎都在复制“印象”模式,“一个样儿”。也因为缺乏对文化内涵和本土风情的深刻理解,实景演出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成为观众的“过眼烟云”。
  王潮歌也觉得,实景演出呈现“白热化”趋势后,如今各类演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新意带来的经营惨淡,拷问着中国实景演出的出路。
  就像张艺谋与王潮歌、樊跃打造的“印象”系列,虽然足迹遍及全国,但如第四部印象系列作品《印象·海南岛》就在运行5年后宣告停演。
  其实,张艺谋近几年已经在淡出“印象系列”。《又见平遥》进入山西之时,张艺谋已经不再是整个节目的策划方,后来的《印象·普陀》,张艺谋主动推掉了总导演身份,只做艺术顾问。所以张艺谋的“印象”IP也在逐渐回落,虽然演出还在,但有些“灵魂”却不在了。
  
IP再热,没有个性也走不下去
  “实景演出有个基本原则,即‘此山此水此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和这里的民众,展示出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组成一个天衣无缝的体系。” 针对当下实景演出井喷的现象,打造了近20台山水实景演出作品、湖南《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总导演梅帅元如是对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
  面对当下实景演出的现状,梅帅元也曾表示,虽然有些演出打着知名导演的招牌IP,但因准备周期长、投入资金巨大,景区季节性过强,实景灵魂和演出创意相违背以及景区级别与演出规模不符等问题,导致各种实景演出危机四伏。
  比较各类实景演出作品不难发现,以民间传说为故事线条,再辅以光影声像特技已成为各地实景演出的统一模式,盲目跟风容易忽略当地的文化元素。就像早前河北省保定市模仿“印象”系列打造的《印象·野三坡》遭到普遍批评和质疑一样,这些同质化没有灵魂的演出,忽悠了观众之后,没有口碑和传播力,就只能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