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2月21日> > 总第2793期 > A10 > 新闻内容
“予”与“欲”
新闻作者:文/石川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前有一个穷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就让穷人提想法帮其改变命运。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后来慢慢地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答应了他,一直保其做到了宰相。但此人还要求做皇帝。蛇最后明白了,这个人的贪心永无止境,于是一口就将其吞吃了。蛇吞吃了宰相,后来有人把宰相的“相”写成了大象的“象”。故此,便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
  这则寓言故事引人深思,人的欲望没完没了,但毫无节制地贪得无厌,却会引来灭顶之灾。
  欲望也不只是洪水猛兽,只要把控有度,将其掌握在一定范围,就是人改造世界和自己的根本动力,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人只要懂得付出和给予,合情合理的欲望不仅不会欲火焚身,还会得到“有理想、有抱负、有进取心”的赞许与称颂。由此我便想到了“予”与“欲”这两个谐音字的关系。
  “予”者,与也,就是授予、给予之意,表示给人以钱物,或者为他人积下恩德、为社会作出贡献。“欲”,意义多种,但常用的意思却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愿望。从字面看,“予”是给出去,“欲”是想得到,意思正好相反,“予”与“欲”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冤家。可从欲望得到稳健满足的规律考察,“予”与“欲”却是相反相成,给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给出的越少,得到的也越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予”的行动是“欲”的愿望得以满足的前提和条件,“欲”的愿望得以满足则是“予”的行动的造化与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吃在嘴里,看在碗里,盯在锅里,想在心里,得了星星盼月亮,取了陇右又望西蜀。但他们却忽视 “予”与“欲”的辩证关系,只想收获不知付出,结果不是欲而不达,就是贪小失大,抑或是身败名裂。那些历朝历代的欺世盗名之徒都是这种货色,是“贪一时之利,毁一世之功”。
  其实,欲望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东西。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是一具心灵死亡的僵尸,一个没有欲望的社会如同一潭没有生气的死水。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是欲望的推动。所谓张扬人的个性、调动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活力,说白了就是让人的欲望得到合理的满足。为了少用脚走路,于是有了汽车;为了多获取信息,于是有了网络;为了满足食欲,于是有了烹饪术。历史的推陈出新,人类的与时俱进,就是一个又一个欲望的撬动与满足。
  然而,欲望却是一把双刃剑,一切欢乐皆由此来,一切痛苦也皆由此生,它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就看你怎么把玩。它还是一面魔镜,能照出人的美丑;它又是一口陷阱,会使意志薄弱者深陷其中;它更是一把尺子,能量出人的品位与境界。只有懂得给予和付出的人,才会使欲望顺其所愿。那些功成名就的各种大家,都是大“欲”之人,但他们都是在给予后顺“欲”、在付出中达“欲”,不仅自我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有人会说,我没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没有什么可给的东西,我就是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难道我的欲望就满足不成,我总不至于去偷和抢呀。一无所有的人也是可以给予的,只要你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和“助人者,人恒助之”等信条,掌声、面子、信任、方便、礼节、谦让、理解、尊重、诚信、虚心、欣赏、感激、口德等都是你不费吹灰之力能做到的,而这些简单的东西恰恰又是人类所需要的。你给予的这些虽不是大智大慧、大恩大德,却是在以“予”求“欲”,用“予”换“欲”,只要你的欲望不妨害他人和社会,你同样可以收获你心中所想。
  “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其实欲望最好的节制就是付出和给予。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你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以“予”的方式来满足心中的欲望,定会使你顺心顺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