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09日> > 总第2781期 > A04 > 新闻内容
老年大学里的希冀与梦想:越老越爱学
新闻作者:李诗韵等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夕阳情”,老年大学里的“初恋感觉”


  “不愿意毕业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理由让人很感动。”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教研室主任薛根生今年77岁,是学校的“元老级”人物。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求知若渴、结交朋友、害怕孤独等都是老人不愿离开学校的原因,但还有一种留住他们的温暖,叫“夕阳情”。
  很多年前,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就评选出100对优秀“夫妻学员”,他们有的本是夫妻,一起入学,共同进步;有的则是在学校相遇,从此结伴同行。他们享受彼此依靠带来的温暖,也把这份温暖带给了他人——老人们共同资助了三十多名贫困大学生。
  2015年,80岁的王修杰(化名)结婚了,妻子刘婷(化名)是同在古典文学班的同学。这一对“夕阳伴侣”的结合,让更多丧偶或离异的老同学重拾起对爱的信心、对陪伴的渴望。
  王修杰是湖南省工商银行的离退休干部,元配妻子过世后,由于他不愿将就,所以一直没有再找。但几年前,跟着朋友一起来报名上课的刘婷第一次出现便吸引了王修杰的目光。此后,他每一堂课都坚持到场,两人也因经常探讨课堂问题而日久生情。
  当然,还有另一种“夫妻组合”,那就是一起在老年大学当老师。84岁的李新民是长沙市老干部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曾是学校教务处主任,如今仍任心理健康课教师。
  “我的夫人最初是学校学员,后来当了班干部,也是学校第一任志愿队队长,再后来还当过老师。”李新民说,人越到晚年,共同学习和进步就越重要,“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老年夫妻由于太闲,反倒经常在家为琐事吵架拌嘴,最后不欢而散。”
  这一比较,老年大学里的“夫妻组合”就显得尤为恩爱——“白天我们各自学习、结交朋友,晚上回家有了新鲜话题,自然没时间吵架了。”李新民觉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和睦、子女就放心;家庭幸福了,社会才会安稳。
  
为自己:凌晨2点,大学门外排起长队


  为了让孩子上心仪的学校而去排队报名,这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如今,这样火热的场景同样也出现在了老年大学的门前。
  “你一定想象不到,会有那么多老人家熬夜排队报名。”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校长龙志斌回忆,今年1月4日,是学校的第一场报名。通知上写明“早上8点开始报名”,但由于采取的是现场报名的方式,一大批老年人为了抢到热门课程,凌晨2点便在门外排起了长队,“连学校附近的宾馆都住满了”。
  龙志斌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抢学位”发生意外,如今学校启用了新的报名方式——由过去传统的现场报名改为网络报名,老年人只要动动手指头,足不出户便可利用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直接报名和“秒杀”心仪课程,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
  
为兴趣:近七成为女学员,最爱唱歌跳舞
  “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正迎来了‘她时代’。”龙志斌曾做过一项统计——2016年,学校共有14000多名学生,2017年下学期有接近16000人,其中,70%左右为女学员。
  对此,学校教研处主任薛根生感叹,过去10年时间,老人还停留在“退休就帮子女带孙子”的层面,但如今不同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从追求物质充裕变为追求精神愉悦,“女同志都爱唱歌跳舞,原本50多人的班,每一学期下来都会增加到70多人”。
  
为留下:不愿毕业,学员争取“三级跳”
  有老师、有同学、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学校让曾经寂寞脆弱的老人有了归属感。在采访中,也有许多学员表达了自己“舍不得走”的心情。
  64岁的毛女士已经在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学习了十六七年,属于“元老级”学生,她也觉得一直不毕业“挺不好意思”,却无法离开这个给予了她精神寄托的校园。
  “一些特别优秀的学员从班干部‘升级’成老师,甚至进入学校管理层。”在学校坚持学习了十多年的周金安就是代表——最初,她只是一名普通学员,后来因为表现优异被选为学生干部,再被培养成班主任,现在已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负责人。
  
为集体:组建志愿队,老年学生擅长“自我管理”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了解到,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创办于1987年,以前只对长沙各单位的离退休老干部开放,2009年才正式面向社会招生。
  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志愿队副队长黄静霞告诉记者,学校教职员工一共才十余人,2002年,学校组建志愿队,提出“自我管理与服务”理念,发展50—60岁的学生入队,协助老师管理。
  “志愿队队员都是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黄静霞介绍,如今,学校有近30名志愿队员,从不缺席任何场合——下雨他们就负责拖地,扶年纪更大的学员上下楼;最近学校打造“无烟校区”,他们就时刻巡逻,“整体氛围特别好,一些躲着抽烟的老人看到我们这么辛苦,都会积极配合”。
  
为亲情:支持理解,学校来了“陪读子女”


  说起老年大学的变化,该校心理健康课教师李新民用多年的调查数据概括——2001年至2011年的入学学生中,为摆脱孤独而上大学的老人占到50%;而2011年至今,渴望以“文化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占比约为20%以上。另外,为了“交朋友”和“完成年轻时梦想”的老人也在逐年增多。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只听说过“陪读父母”,在老年大学里,却常见“陪读子女”。“越来越多子女支持父母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希望老人‘活到老学到老’。”李新民举例,曾有一位80多岁的大爷生病也要来上课,最初,50多岁的女儿负责每天送他来学校,父亲上课时她就在校园里晃悠。学员们挺不忍心,就邀请女儿进教室来陪父亲一起上课。如今,女儿也报了同一门课程,和父亲成了同班同学。
  (下转A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