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07日> > 总第2780期 > B04 > 新闻内容
“粗糙纪录片”走红:话糙理不糙
新闻作者: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寒冰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13家电视台拒播,6个月前好不容易另辟蹊径在B站播出的一部纪录片《寻找手艺》,因粗糙的表现形式和不俗的内容引发的冲突感,最近获得54万多的点击量和3.8万条弹幕,突然翻红。
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等拍摄、剪辑水平高超,剪辑、旁白、配乐专业的精美纪录片,如今,有一批“不专业”的制作人,正以“不专业”的方式拍摄着“粗糙”的纪录片,这种看似纯朴原始的纪录方式,却因为格外突出的真实性,意外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三个外行捣腾出的粗糙纪录片
纪录片《寻找手艺》共有5集,时长215分钟,展示了陶器、铜像、石雕、英吉沙小刀、枫香染、油纸伞、面花等中国的传统手艺,其实还有不少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艺。这部片子很简单,由三人一起完成,导演张景、摄像师何思庚、录音师喻攀。张景是团队里唯一有专业经验的人,因为他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何思庚原是司机,属于“临危上阵”型,而录音师喻攀则是客栈经理,在出发前两天才学的录音。
就是这样三个人,踏过23个省份,寻访199位手艺人,拍下了这些珍贵的镜头。他们记录的,是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濒临失传的手艺。记者观看后发现,这部纪录片画面粗糙,构图谈不上有美感,拍摄者经常入镜,旁白带着口音,甚至导演还时不时“任性”地抒发一下个人感想。最有意思的是,在拍摄佛像制作者土旦时,因为被土旦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制作佛像捐献给寺庙的行为感动,导演张景通过旁白反省说“跟他比我还是为了钱”,也被网友笑称“导演日常Diss(意为轻视)自己”。
如今纪录片火了,11月4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问导演是不是觉得自己做的片子还是挺厉害,张景却特别实诚地说:“其实不管是剪辑方式还是画面感觉,都很90年代,片子一点也不炫,一点也不刺激,字幕更是丑得要死。”

技术不专业,但也有“专业精神”
《寻找手艺》是一部看起来很“业余”的民间纪录片,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精致和考究。由于制作粗糙和个人情感过多地介入,当时张景把片子送给13家电视台看,都被拒播了。
在电视台看来粗糙的东西,张景说他们是真的花了心血。2014年,为了拍这部纪录片,他把自己北漂20年买的房子卖掉,才筹集了拍摄资金。虽然片子没有台词、没有策划,也没有事前约访,但在前期,他扎扎实实从一万多名手艺人中筛选出来三百多人,作为最初的脚本。“拍完之后,片子经过了五十多遍的修改才出来。”张景说。
因为团队不专业,拍摄过程也并不顺利。比如刚上路不久,在山西,他们本想拍摄桑皮纸制作过程,却在到达后才得知所有的作坊都已经废弃了,只拍到了几个作坊遗址和桑树皮的镜头。“还有拍摄面花的制作过程,因为那时已经没有人订做了,做面花的人配合拍摄特意做了几个面花,为了不浪费,做完之后又把它们揉回了面团。”张景回忆,拍摄中有很多出乎他们意料的事,但他们遵循一个原则:不摆拍。
“摆拍会让真诚的人也变得不真诚。”他们曾遇到过一对老手艺人,老夫妻遇到摄像机便心照不宣地拿起笔描样,然而笔尖根本没有墨迹。
在电视台受挫,但张景说:“片子做好后我给朋友看过,三分之一的人很喜欢,三分之一的人不表态,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说了一些建议。”张景透露,他的初中同学把这部片子在学校里进行了放映,两千多个孩子看过后,大多数都表示喜欢。直到后来,片子被B站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才得以于今年4月29日播出,10天后点击量便超过7万,随后被旅游卫视《行者》栏目邀请播放,还有香港的发行公司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权。
如今作品走红,张景团队并没有预料到,“但只要我们在一起,以后即使一分钱不赚,即使倒贴,《寻找手艺》还是会有第二部”。

链接
粗糙纪录片的精致“味道”
其实,一部受到观众喜爱的作品,并不一定要场景唯美华丽,故事情节也不一定要多姿多彩,更不在于表演者的强大阵容和非凡人气。相反,那些能在题材选择上把握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内容虽朴实无华,但能吸收传统文化养分,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影视作品,注定大会受欢迎。   重返狼群
看这部纪录片时,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确实被银幕上的镜头晃晕了。这部电影由亦风与李微漪自费拍摄,他们同样不是科班出身,更没有拍片经历。影片拍摄制作几年后,今年才得以与观众见面。
令两位主创没想到的是,虽然是粗糙的电影制作,但原生态的纪录方式,却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好死不如赖活着
影片直击“艾滋病”话题,导演陈为军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影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灾难。   彼岸
影片叙述一群没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明星梦碎的故事。他们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在实验剧《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中饰演角色。他们连演七场,很多著名艺术家都前往观看,就他们真实而富于激情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
导演蒋樾为此跟拍了四个月,但在戏演完的同时,他也因经费短缺而被迫停机。三个月后他再次见到这群孩子时,他们已被无情地抛回现实,无助地在北京漂流。蒋樾追踪其中三个踏上返乡之途的孩子,他们回到农村后,竟然自己排了一出戏,名叫《一只飞过了天堂的小鸟》,在村子里给几十个老人演了一场。戏的一开始,就是在修理一台拖拉机,到剧终也没修好,最后一群人在荒野里推着拖拉机行走,他们的美梦就此化为乌有。   归途列车
每年临近春节,在异乡打拼的农民工便如候鸟一般踏上返家的旅程。导演范立欣用镜头纪录了这个返乡的群体。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大多数人奔波劳碌,每年一次的放纵和狂欢,一次全身心的放松与休息,也是他们固守的、不被言说的情感底线——赶上末班的列车,回家过年。这也是现代中国特有的风景,一个在传统和发展中前进的中国。影片记录了来自四川的一对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的经历,虽然镜头不专业,但展现了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